“这是粟裕大将给我的枪,凭什么给你们?”1996年夏,在山东省莱芜市,一桩拒绝缴

小史论过去 2025-09-13 12:08:38

“这是粟裕大将给我的枪,凭什么给你们?”1996年夏,在山东省莱芜市,一桩拒绝缴枪案件引起了公安部门的重视。71岁的他并非在耍狠撒泼,只是这枪陪了自己50多年,如何能够舍得? 滕西远1925年10月出生在山东莱芜北山阳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兄弟五个,他排行老三。十岁时父母双亡,日子过得苦哈哈,他和弟弟们四处讨饭维生。那时候村里战乱不断,日军入侵让百姓遭罪,他从小就恨透了侵略者。两个哥哥先投身革命,1938年,13岁的他也加入莱东县大队锄奸队。因为瘦小黑瘦,队友喊他滕黑子。他利用乞丐身份,给部队传递情报,执行清除汉奸的任务,渐渐适应了战斗生活。 1940年夏天,日军对鲁中根据地扫荡,他刚入八路军,部队给他配了短匕首。百团大战打响,他参与反击行动。在一次遭遇战中,他手刃一名日军高级军官,消息传开后,部队首长廖容标奖励他一把毛瑟手枪。这把手枪成了他继续战斗的动力,他珍惜它作为荣誉的象征。抗日战争中,他多次立功,积累了经验,为后来更大贡献打下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滕西远升为炮兵连长。一次夜间巡逻,他和一名战士发现国民党军队驻扎,判断是要偷袭阵地。两人巧用计策,缴械三百多名敌军。这事上报后,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在表彰会上称他孤胆英雄,亲自奖励第二把毛瑟手枪。他先后获得廖容标和粟裕的两把枪,都作为奖励保存下来。这些枪支见证了他的英勇事迹,也成了他一生骄傲。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滕西远编入志愿军25军。在马坪里战斗中,美军坦克阻挡前进,他背炸药包上前摧毁,虽然险些丧命,但成功完成任务,又获一等功。整个军旅生涯,他荣立三个一等功、两个二等功、三个三等功。退役时,部队对两把手枪进行特殊处理,拆除击发装置,开具持枪证明,让他带回家作为纪念。 1996年7月,全国推行枪支管理办法,莱芜派出所接到举报,说滕西远家中藏有两把手枪。民警上门核查,他拒绝上交,拿出部队开的持枪证明。证明注明枪支来自廖容标和粟裕的奖励,必须妥善保管,不得转借。民警核实后,不仅没收枪,还帮他办理正式持枪证。这件事让当地公安部门重视起老兵的特殊情况,避免了误会。 滕西远强调,这两把枪不是普通武器,而是首长对他的认可。一把来自抗日时期的廖容标,另一把来自解放战争的粟裕。他讲起获得过程:抗日手刃敌军官,解放缴敌三百人。这些经历让民警敬佩,认识到枪支的纪念价值。事件处理后,枪支合法保留,他继续保管,避免了类似举报。 退役后,滕西远回村务农,枪藏在家中,偶尔擦拭保养。邻居因不知情,觉得他行为奇怪,导致举报。公安部门介入后,确认证明有效,更新持枪手续。他视枪为一生信仰,代表着从抗日到抗美援朝的贡献。村里人渐渐了解他的故事,尊重起这位老兵。 岁月流逝,滕西远身体硬朗,精神饱满。2020年,他开始撰写回忆录《淮海战役》,记录战场经历,希望后人记住那段历史。他的事迹通过媒体传播,让更多人知道普通战士的付出。两把手枪作为文物,伴随他到晚年,象征着不屈精神。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