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乱,也比中国强!”谁都想不到,这句话居然出自我国倾心培养的物理天才尹希之口——他是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却在接受公费留学时,放弃国籍忘了本,那么他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美国再乱,我也不会回中国!” 受中国“滋养”的尹希,本该衣锦还乡报答祖国,可他却走上了另一条人生路。 1983年,尹希出生在湖南株洲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都在中国地质大学工作,家里书架一排接一排,几乎把客厅和卧室都占满了,俨然一个小型图书馆。 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后在巷子里追逐打闹,尹希却常常蜷在书堆里,抱着一本远超同龄人的书籍读得津津有味。 别的小孩还在掰着手指头算数的时候,尹希已经学起了微积分、量子力学等高深内容。 小学二年级时,尹希因病缺课整整一个月,父母都替他担心,觉得课程肯定落下了。 可等他重返课堂,却轻轻松松拿了满分,就连老师都惊讶地摇头。 9岁半,尹希以超乎寻常的智力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班。 12岁时,又以572分的成绩破格进入中科大少年班,一路跳级、提前毕业,他的人生轨迹就像“开了挂”。 这样的履历,让尹希成了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中国神童”,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 在中科大的本科期间,尹希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竞赛,发表了几篇高水平论文。 这些成就让他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早早脱颖而出,大家对这个年纪轻轻的天才既惊叹又佩服。 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实验室里的研究,他总能提出独到见解,思路清晰而富有创造性,甚至常常让经验丰富的学者也点头称赞。 五年的本科生活很快过去,尹希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 中科大的老师们纷纷希望他能留校继续深造,认为他具备成为学术领军人物的潜质。 同时,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也向他伸出橄榄枝,希望他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 这些机会让他成为众多名校眼中的“香饽饽”,大家普遍认为,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就在尹希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份来自哈佛大学的offer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那是一份直博录取通知书,不仅提供了优厚的奖学金,还承诺让他与世界顶尖的学者直接合作,这让尹希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学术世界。 最终,这张带着每年超过两万美元奖学金的哈佛直博录取通知书,改变了他命运,将他送往了太平洋彼岸。 那一年,尹希才18岁。 这一走,故事的走向就复杂了。 有人认为,他只是被丰厚的奖学金和未来的高薪挖走,选择纯粹而现实。 也有人觉得,他是心怀理想,渴望在那片土地上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无论初衷如何,年轻的尹希在哈佛确实拼尽了全力。 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和研究里,常常干到凌晨三四点才回宿舍。 对科研的执念和自律,让导师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而哈佛,也给了他想要的一切。 2006年,他顺利博士毕业,学校为了留住这位天才,破例让他直接留校做博士后。 短短两年后,他就被提拔为副教授,31岁时,更是破格成为正教授,成为哈佛最年轻的华裔教授之一。 转折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决定,加入美国国籍。 消息传回国内,舆论一片哗然。 人们翻出他当年对老师许下的“学成报国”的承诺,也挖出了他在访谈中那句饱受争议的话:“美国再乱,也比中国强。” 一时间,他从“天才少年”变成了“争议人物”,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公众的情绪很复杂,有失望,有愤怒。 很多人觉得,他忘记了自己“中国神童”的身份,忘记了这个身份背后倾斜的教育资源。 他享受了国家最好的培养,最终却成了“人才流失”的典型案例。 面对“何时回国”的追问,尹希的态度也颇为暧昧。 有时他会回避,有时则坦言,国内的环境还无法满足他对纯粹科研的追求,他喜欢在那个被同行充分理解和支持的圈子里,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 当然,他也曾画过一张“大饼”。 说回国不是一个人的事,或许有一天,他会带着整个团队和顶尖技术回来,只是时机未到。 这话听起来很美好,但又显得有些遥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被刺杀的查理柯克年仅三十一岁。有两个孩子,都嗷嗷待哺。她的妻子也是金发碧眼九成新
【207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