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湖锦行 2025-09-15 13:19:00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20年武汉疫情最吃紧时,李兰娟院士脸上被防护装备勒出的深深压痕,成了无数人心中“医者担当”的具象符号。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关键时刻敢提“封城”建议、在传染病领域屡立奇功的院士,行医之路的起点,是浙江乡下田埂间的一根银针、一把草药。 李兰娟生于浙江农村的贫苦家庭,年少时见过乡亲因缺医少药被病痛折磨,也尝过亲人离世的无助。 母亲虽不识字,却咬牙掏出仅有的五块钱,送她去杭州一中读书。这份“砸锅卖铁也要读书”的恩情,让她早早懂得“知识要用来帮人”。 中学毕业时,一份稳定的教师工作摆在面前,她却转头扎进村里的合作医疗站,成了收入微薄的赤脚医生。 不是不想要安稳,而是每次看到乡亲们捂着肚子、咳着血来找医,她就没法心安:“能多救一个是一个”,这份朴素的念头,成了她最初的行医准则。 那时候的合作医疗站,缺设备、少药品,李兰娟就带着乡亲们上山采草药,回来亲手分拣、炒制;没有听诊器,就靠“望闻问切”判断病情;遇到小病小痛,一根银针就能缓解大半。 有次寒冬,村里一位产妇大出血,来不及送县医院,她一边用自学的中医针灸止血,一边让人煮参汤补气,硬是撑到救护车赶来。 后来攻克重症肝病,启动经费只有三千元,她像当年采草药一样,在有限条件里一点点摸索。 面对新冠疫情,她年过古稀仍守在重症病房,靠的还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赤脚医生本能。 1970年,李兰娟终于有机会进入浙江医科大学学习西医,但她从没丢过中医的底子。 研究肝炎时,她把西医的病理分析和中医的“疏肝健脾”思路结合,让患者既控住病情,又能调好体质。 应对新冠时,她看到重症患者痰多、舌苔厚,就建议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化痰祛湿的药方,效果显著。 在她眼里,没有“中医西医”的对立,只有“能不能治病”的实在,当年自学中医是为了给乡亲们解燃眉之急,后来学西医是为了攻克更复杂的病症,两者最终都指向“救死扶伤”的初心。 从田埂间的赤脚医生,到非典时创下“零漏诊、零感染”的团队带头人,再到新冠时敢提“封城”的国之脊梁。 李兰娟的身份在变、平台在升,但“医生必须在一线”的信念从没变过。当年在村里,她风里来雨里去,随叫随到。 后来在大医院,她仍坚持每周查房,亲手摸脉、看舌苔;疫情来袭,她每天只睡三小时,守在最危险的重症病房。 正是这份“离患者最近、离问题最近”的坚持,让她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贴合实际的决断。 李兰娟的故事,从来不是“自学中医逆袭成院士”的爽文,而是“初心如何支撑一个人走到底”的范本。 她告诉我们,最顶尖的医学智慧,往往源于最朴素的为民之心;最硬核的决策能力,往往来自最一线的实践积累。 无论是田埂间的银针,还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无论是中医的辨证施治,还是西医的精准干预,只要守住“救人”的初心,就能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如今77岁的她仍在奔波,这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医者仁心,依旧在守护着更多人的健康。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百度百科——李兰娟

0 阅读:2
湖锦行

湖锦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