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谭嗣同遇害,高官父亲为防儿媳悲痛自杀,用了一个“狠招”。1898年,谭

友绿聊历史 2025-09-15 14:40:42

1898年谭嗣同遇害,高官父亲为防儿媳悲痛自杀,用了一个“狠招”。1898年,谭嗣同英勇就义,掀开了那个为革命奋不顾身的时代篇章,可对于谭嗣同的妻子来说,丈夫离世的消息如同惊雷,直接打破了她对于生活的期待,甚至一度想要自杀。不得不说,当时谭嗣同跟李闰感情很好,虽然两人属于父母包办类型的婚姻,但对未来有很多安排,而李闰青年丧夫,在那个封建年代,这并不是能够轻易看开的事情。   在谭嗣同加入维新事业后,李闰带头在街上宣讲破除旧风俗,拒绝缠足的好处,可以说真是一个出色的贤内助,这也导致李闰无法接受谭嗣同突然离去的消息,一时间心灰若死。   而当时谭嗣同的父亲已经年过古稀,他对于人生看的较为透彻,认为这件事不能再搭进去一条新的生命,更何况谭嗣同跟李闰结婚15年,他对于儿媳也比较满意,不想让事态恶化。   所以,在察觉到劝说无效后,谭继洵就选择另辟蹊径,用出了一个狠招,那就是过继一个谭嗣同的侄儿到李闰身边,这正好就符合谭嗣同在离世前写下的“养亲抚侄赖君贤”。   当然,让李闰轻易接受也不现实,所以这个侄儿过继的法子是慢慢起效的,总归来说,李闰有了生活的支撑,经过数月后,李闰搬出跟谭嗣同住的房间,随后没有再嫁。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她跟谭嗣同的孩子早夭,所以将子侄视如己出,之后还一同抚养两个侄女长大,可见谭继洵用的招数极为高明,通过间接手段塑造了一个新的支撑出来。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在当时那个背景下,李闰一个冲动就可能走上谭嗣同的后路,让她就此自杀更是平白多出一桩悲剧,但想要阻止这样一个有着主见的女子,必然要用奇招。   要知道,在那个封建年代,女子走出丧夫阴影基本就靠再嫁,但李闰属于较为刚烈的女子,一心想着随丈夫而去,只是公公已经70多岁,还失去了儿子,未来没有个保障。   家里大多都是孩童,她心下产生一些犹豫,如果谭继洵没能这时候把她劝回来,那等上一段时间肯定要出事的,因此,给李闰一个新的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佳突破口就是子侄。   毕竟谭嗣同在临死前自己写了诗句送回,他已经提前预知到了自己的结局,并安慰妻子往前继续走,不希望她选择轻生的路,从这个角度来说,是谭嗣同跟父亲一起拿出了“狠招”。   而李闰最终也放弃了一死了之的打算,不仅抚养子侄,而且还开始宣传谭嗣同的思想,甚至创建了浏阳女子师范学校,坚持革命道路,培养了不少民主革命人士。   而李闰房屋当中,只留存下一幅谭嗣同的画像,不得不说,李闰可谓奇女子,连自己的一张照片都没打算留下,可见康有为梁启超合送的巾帼完人牌匾算是客观评价了。   参考资料: 谭嗣同与夫人李闰:与君相逢横塘水丨湖南日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友绿聊历史

友绿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