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一生三次逼的蒋介石下野,多次不听蒋介石的调遣,最离谱的是蒋介石请他出任淮海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15 17:25:27

白崇禧一生三次逼的蒋介石下野,多次不听蒋介石的调遣,最离谱的是蒋介石请他出任淮海战场最高指挥官,他也当面同意了,可是晚上回去睡了一觉,第二天一醒就给蒋介石去电他说他不干了,然后脚底抹油溜了,把蒋介石气的够呛。声称日后要扒他皮吃他肉喝他血。 提起白崇禧,大伙儿都知道他外号“小诸葛”,广西桂林人,脑子活,打仗是把好手。他和李宗仁、黄绍竑搞的“桂系”,是国民党里除了老蒋黄埔系之外,最硬的一块骨头。这桂系能拧成一股绳,白崇禧功不可没。早年间,有人撺掇年龄最大的黄绍竑吞并李宗仁的队伍,白崇禧直接站出来说:“当年太平天国怎么完的?就是洪秀全杨秀清内讧。你们要这么搞,我立马解甲归田。”一句话镇住了场子,也奠定了桂系“铁三角”的格局。 正因为桂军能打,白崇禧有谋略,蒋介石一开始也是相当器重,甚至把自己的嫡系部队都交给他指挥。可蜜月期总是短暂的,很快,老蒋就领教了“小诸葛”的厉害。 那是1927年,北伐军刚定都南京,老军阀孙传芳就气势汹汹地打了过来。内部呢,武汉的汪精卫又跟南京的蒋介石闹分裂,史称“宁汉分裂”。武汉那边放出话来,合作可以,但前提只有一个:蒋介石必须下台! 这谁受得了啊?好不容易干到总司令,一句话就想让我靠边站?老蒋心里那叫一个憋屈。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手下大将们的力挺。可就在决定他去留的会议上,执掌军权的白崇禧慢悠悠地来了一句:“总司令能够离开一下也好”。 就这么轻飘飘一句话,直接把蒋介石“将”死了。这句话的分量,比敌人千军万马还重。老蒋后来被迫下野,回到溪口老家写日记,里面把白崇禧骂了个底朝天。这是白崇禧送给蒋介石的“第一份大礼”。 如果说第一次是背后捅刀子,那第二次、第三次简直就是往蒋介石心窝子上撒盐了。尤其是在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淮海战役期间,白崇禧的操作,那叫一个“神来之笔”。 1948年底,辽沈战役国军惨败,东北丢了,全国震动。紧接着,淮海战役开打。蒋介石手里能打的牌不多了,他把最后的希望押在了华中。当时白崇禧担任“华中剿匪总司令”,手握几十万精锐桂系部队,本来是对付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的。 战局万分火急,蒋介石把徐州“剿总”总司令这个决定性的位置,想留给一员虎将。他想来想去,虽然跟白崇禧不对付,但论打仗,还得是“小诸葛”。于是,老蒋放下身段,亲自请白崇禧出山,统一指挥淮海战场。白崇禧呢,当着老蒋的面,拍着胸脯就答应了。 蒋介石长舒一口气,心想这回稳了。可谁能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白崇禧回到武汉的指挥部,舒舒服服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醒来,直接给南京去了个电话,告诉蒋介石:这活儿,我不干了! 挂了电话,他就把自己的指挥部从武汉迁到了更南边的衡阳,摆明了就是要保存实力,不陪你玩了。 这一手“脚底抹油”,把蒋介石直接气懵了。阵前换将本就是大忌,何况是被自己人放了这么大一个鸽子。他后来跟人说,日后逮着白崇禧,非要扒了他的皮,吃他的肉,喝他的血。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政治恩怨了,这是刻骨的仇恨。 白崇禧为啥这么干?他傻吗?当然不。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他看透了,国民党的失败已是定局,把自己的桂系老本赔进去给老蒋续命,不值当。他想的是保存实力,等蒋介石的嫡系拼光了,他就可以跟对岸和谈,搞个“划江而治”,保住自己的半壁江山。 结果呢?他拒绝出战,导致华中的桂系部队按兵不动,解放军得以集中兵力先解决了黄维兵团,然后从容不迫地围歼杜聿明集团。国民党在淮海战场上的几十万精锐,就这么灰飞烟灭了。 大局已定,白崇禧的电报“恰到好处”地来了,联合其他地方实力派,通电全国,要求“国共和谈”。这哪是要求和谈,这分明是拿着战败的后果,逼着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内外交困之下,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引退”,由桂系的另一位大佬李宗仁出任代领导人。 白崇禧的算盘,看似精明,每一步都踩在了蒋介石的痛处上,也确实把自己和桂系的利益最大化了。但他终究是战术上的“小诸葛”,却缺少了战略上的大格局。他没看清历史的洪流,逆流而动,最终也保不住自己的那点家当。 后来,他被蒋介石“骗”到了台湾。老蒋倒也没真扒他的皮,但也没给他好果子吃。白崇禧在台湾被剥夺了一切实权,名为“战略顾问”,实则被软禁,出门都有特务跟着。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最后落得个笼中之鸟的下场,也是令人唏嘘。 1966年,白崇禧在台北的寓所中神秘去世。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蒋介石派特务下的黑手,了结了这段几十年的恩怨;他的儿子白先勇则坚称是心脏病突发。真相如何,已随风而逝。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对斗了一辈子的冤家,用一种最彻底的方式,结束了所有的纠葛。

0 阅读:59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