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子被连环套!”4日报道,浙江杭州一女子儿子患上心脏病,女子为凑医疗费选择贷款,谁知却遭人哄骗,遇上“AB贷”!女子先后找了5名朋友帮自己贷款100余万,女子和朋友都背上了巨额债务,而中介却从中获利31万!女子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后悔却为时已晚...... 杭州一位母亲为给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子筹医疗费,不慎落入“AB贷”骗局,不仅自己背上债务,还连累5位朋友卷入其中,这起案例再次提醒我们,金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急需用钱时更要保持警惕。 李女士去年发现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需要一大笔费用,而家里积蓄已所剩无几,就在她为钱发愁时,一个自称贷款中介的人主动联系她,声称可以提供低息贷款解决燃眉之急。 对方约她到杭州某写字楼详谈,业务员表示只收2%手续费,签合同就能立刻放款,心急如焚的李女士没多想就签了字,谁知签完后对方却说她征信有问题,需要找一个征信良好的朋友“协助增信”。 业务员特别强调,帮忙的人只是走个流程,贷款归李女士使用,还款也由她负责,与朋友无关,李女士信以为真,联系了一位要好的姐妹帮忙签字。 100万贷款很快批下来,但李女士实际到手的钱却少了31万,对方解释这是“贷后管理费”,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想着能先救孩子,她也只能接受。 然而好景不长,帮忙的姐妹很快收到催款通知,这时李女士才意识到出了大问题,原来在这种“AB贷”模式中,帮忙签字的人才是真正的借款人,需要承担还款责任。 为了不连累朋友,李女士只能按照对方建议,再找其他人“帮忙”贷款,用新钱还旧债,就这样她先后找了4位同事和朋友,每次都是同样的套路,陷入了恶性循环。 直到第5次,李女士找酒店后厨的一位阿姨帮忙,这位阿姨签完合同后仔细查看,发现条款有问题,坚持要求退款,李女士这才恍然大悟,赶紧凑钱帮阿姨还清了贷款。 当李女士返回贷款公司讨说法时,发现早已人去楼空,原公司已经注销,业务员们集体转入另一家公司继续行骗,新公司矢口否认与前公司的关联,甚至反咬一口说李女士“挪用公款”。 在警方和媒体介入下,李女士最终追回了部分费用,但其他几位朋友的债务问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这场骗局不仅让她背上沉重债务,更让她失去了朋友们的信任。 李女士为救病儿深陷“AB贷”骗局的事情,看了真让人又气又心疼!网友们也炸开了锅,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少网友直指骗子太可恶:“孩子看病的钱都骗,这帮人的良心不会痛吗?!” 这是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一点,利用父母的急切心理下套,简直毫无底线。 “这就是诈骗!必须严惩!希望警方能一查到底,把这些换了个公司名字继续骗人的团伙连根拔起。” 很多网友都支持李女士坚决维权,认为这已不仅仅是民事纠纷。 更多网友开始分析和科普“AB贷”的套路,“典型的‘AB贷’!A(李女士)征信不行,就忽悠她找征信好的B(她的朋友们)来‘帮忙’,其实最后是B背了贷款,A拿了钱,中介赚了黑心钱。” 经过这事好多人都表示第一次搞清楚“AB贷”是怎么一回事。 “关键一步就是让你找‘紧急联系人’或者担保人,然后索要对方的征信、身份证,甚至人脸识别!一旦做了,债就背上了!” 评论区变成了大型科普现场,提醒大家千万警惕。 也有许多网友表达同情和反思,“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孩子能早日康复,这当妈的也不容易,就是太急了才上了当。” 很多人对李女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 越是着急用钱的时候,越要冷静!天上不会掉馅饼,低手续费、秒到账这种好事得多想想,大家从中吸取教训,认为金融安全意识和警惕性非常重要。 还有网友提供了实用建议,“去企查查或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看一眼,就能发现这种公司是不是新注册的、有没有一堆纠纷,能避很多坑。” 不少人分享起自己甄别骗子公司的方法。 “任何时候,别轻易把身份证、手机、验证码给别人,更别随便给人担保签字!朋友情面重要,但自己的征信和钱袋子更重要啊!” 这是大家讨论后得出的共识。 有网友提到:“新闻里说中介负责人反指李女士‘挪用公款’,虽然不知道真假,但这事也提醒我们,再难也要走正规渠道。”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像李女士一样,因急事开口请你帮忙“做个担保”或“过一下账”,你会答应吗?你会怎么辨别这是不是‘AB贷’骗局呢?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或经历,帮助更多人远离陷阱! 信源:潇湘晨报
浙江杭州,女子和朋友去吃自助餐,2人花费1346元,女子为了吃够本,点了28片三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