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中国早期的历史记载,记录史事并非最高追求,大都属于“寓教于史”或“寓训于史”,把史事当成教化训诫的教材,或作为君王“成王败寇”得失的参考,故其文本性质往往跟小说、戏剧差别不大,常常会虚拟人物,造作故事,制造矛盾,演绎冲突。如设置一正一反的两个对立人物就是典型的戏剧手法,因此有黄帝就有蚩尤,有夏禹就有夏桀,有周武王就有殷纣王。好人就好得出奇,坏人就坏得彻底。时代愈早的典籍,这个特点就愈明显。有些记载中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的事屡见不鲜,某种言论或典故的事主经常变换也毫不为奇。因为文本的最终目的是讲道理,谈教训,至于时间和人物则变得不再重要。从这个认识来看《国语》,会发现《国语》就多少具备这个特点,尤其是《吴语》和《越语》部分,看去就近乎小说,所采用的母题也是当时流行的“复仇”的套路。因此有人认为《国语》的语料价值甚至大于其史料价值,这一观点虽然有些偏颇,却也属于事出有因。(《出土文献与〈国语〉新证》序)
刘钊:中国早期的历史记载,记录史事并非最高追求,大都属于“寓教于史”或“寓训于史
尔岚看过去
2025-09-16 12:19: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