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毅:国民党把抗日战争定调为八年而不是十四年,是因为在前六年的时间里,老蒋做了很多荒唐且卑鄙的事情。 2015年九三阅兵的时候,电视里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迈着正步走过天安门,解说词里明明白白说着“十四年周旋苦战”。可同一时间,马英九在纪念讲话里还在提“八年抗战”,这两种说法差的六年,其实藏着不少说道。 时间倒回1931年的秋天,沈阳城外一声炮响,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那会儿驻守东北的二十万东北军,居然被一万多日军打得丢盔弃甲。后来张学良自己也承认,是他下的不抵抗命令,让部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但这命令背后,离不开蒋介石那套“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南京政府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围剿红军,对关外的日本人反倒一再退让。结果不到半年,一百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就全成了日本人的地盘,几千万同胞成了亡国奴。 接下来的六年里,国民党的操作就更让人看不懂了,这边长城抗战的将士们拿着落后的武器跟日军拼命,那边南京政府却在跟日本人签《何梅协定》,一步步把华北的主权拱手让人。 宋庆龄当时就痛骂这种行径,说这是“坐视国家领土被蚕食”,可蒋介石在日记里写的却是“剿共优先”,把最精锐的部队都调去打内战,对东北抗联的艰苦抵抗不闻不问。杨靖宇将军在白山黑水间靠吃树皮草根坚持抗战的时候,国民党军队正在南方对苏区狂轰滥炸。 这种局面一直拖到1936年底才被打破,张学良和杨虎城实在看不下去这种“枪口对内”的荒唐事,在西安把蒋介石扣了下来,这才有了后来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可即便如此,南京政府直到1937年8月才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这就成了他们后来算“八年抗战”的起点。有意思的是,要是真按宣战时间算,连四年都凑不够,因为日本从头到尾就没正式宣战,国民政府为了买军火也没敢宣战。 19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国民政府发表的《告全国军民书》里只提“八年奋斗”,绝口不提东北那六年的抵抗。这就好比做生意只算盈利不算亏损,把最丢人的账本藏起来了。 其实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不认同这种算法,毛泽东在七大报告里就明确说过,抗日战争从1931年就开始了。东北抗联那些在冰天雪地里牺牲的烈士,难道就不算抗战英雄?那些在伪满统治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他们的苦难就不算民族创伤? 国民党之所以这么算,说白了就是怕人提起前六年的糗事。从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到《塘沽协定》的妥协退让;从对红军的疯狂围剿,到对救亡运动的血腥镇压。这些事儿要是都写进抗战史里,蒋介石的“民族领袖”形象可就立不住了。 所以他们宁愿把抗战史缩短六年,也要掩盖那段消极避战、积极内战的黑历史。 直到2017年,教育部把教材里的“八年抗战”改成“十四年抗战”,这才把那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补了回来。 其实不管怎么算时间,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抗战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既包括正面战场的抵抗,也包括敌后战场的游击;既要有国民党军队后来的浴血奋战,也不能忘了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最艰难岁月里的坚守。 历史这东西最公道,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国民党想靠缩短时间来美化自己,结果反而留下了话柄。就像邱毅说的,他们不敢认那十四年,还不是因为前六年实在没干啥光彩事。这种遮遮掩掩的做法,说到底还是不自信的表现。真正的英雄史观,应该是既敢讲胜利的荣光,也敢面对曾经的屈辱和失误,这样才能让后人真正吸取教训。
李敖评价张学良时,坦言“张学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张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