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年,韩山童领导的白莲教在北方起兵时,在湖北贩布的商贩徐寿辉也同时造反。
公元1360年初夏,湖北江州城外,徐寿辉被陈友谅的侍卫簇拥着前往采石镇五通庙。此时的徐寿辉已是名存实亡的傀儡皇帝,曾经叱咤风云的红巾军领袖如今只剩下一个空洞的称号。当他踏入庙宇的那一刻,一名壮士手持铁锤猛然向他袭来,当场砸烂了他的头颅。就这样,"天完"大业的缔造者,以一种极其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回溯九年前的1351年,元朝已是风雨飘摇。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正被贪腐和混乱所吞噬。官员们贪污成风,朝廷为填补亏空,大量滥发纸币,导致物价飞涨。老百姓连最基本的交易都难以进行,许多人不得不回到原始的物物交换。雪上加霜的是,黄河决堤泛滥,元顺帝强征十多万民工修筑堤坝,无数家庭因此支离破碎。 就在这片混乱的土地上,北方的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和刘福通看准时机,煽动民工起义。他们编造"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谶语,宣扬弥勒佛降世拯救苍生的说法,点燃了民众心中的怒火。虽然韩山童很快被捕杀,但刘福通成功率众揭竿而起。 与此同时,在湖北罗田,一位名叫徐寿辉的布商也在关注着这一切。这个身材魁梧、为人仗义的小贩在当地颇有声望。元朝的腐败已让他忍无可忍,白莲教的起义给了他希望的火种。 "天下已乱,时机已到。"一天,徐寿辉对前来买布的铁匠邹普胜说道。这位来自麻城的铁匠也对元朝满腹怨恨。两人一拍即合,又结识了宜春县的和尚彭莹玉。三人决定响应北方的号召,在大别山主峰发动起义。 他们选择用红色布条包裹头部作为标志,这支起义军因此被称为"红巾军"。由于常在集会时烧香祈祷,又被称为"香军"。虽然是彭莹玉主导了起义,但他看出徐寿辉面相不凡,便推举其为首领。 起义开始后,红巾军势如破竹。他们先攻下罗田县城,随后在九月攻占了蕲州(今湖北浠水)。徐寿辉在蕲水建都,国号"天完",年号"治平",立即设置了官僚机构,发行货币,正式宣告新政权的诞生。"天完"一词颇具深意,是在"大元"字上加"一"和"宝子头",象征着要压制大元王朝。 徐寿辉提出"摧富益贫"的口号,唤起了无数贫苦农民的支持。更关键的是,他严格约束军纪,实行"不淫不杀"政策。每攻下一座城池,都不扰民,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不到一年时间,红巾军便发展到数十万之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福建等广大地区,攻占汉阳、武昌、安陆、沔阳、江州、袁州等众多城池。 "杀了倪文俊,我就能掌大权。"陈友谅站在黄州城头,望着狼狈而来的倪文俊一行人,嘴角泛起一丝冷笑。这位野心勃勃的将领,曾是个不得志的小官,投靠红巾军就为了有朝一日能成就大业。如今,机会就在眼前。 故事回到1353年,也就是天完政权建立后的第三年。这一年,元顺帝终于坐不住了,调集了几省兵力对红巾军展开大规模围剿。彭莹玉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连蕲水国都也被攻破。徐寿辉不得不率领残部撤退,寻机整顿。 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到1354年春天,徐寿辉重新组织起反攻。这一次,红巾军势如破竹,收复了大片失地,并在汉阳县重建都城,改年号为"天平"。此时,北方的刘福通和张士诚也发展壮大,迫使元军不得不分兵镇压,给了徐寿辉可乘之机。乘势东进,徐寿辉又收回了湖广、江西等地区,至此,天完政权控制了元朝近半壁江山。 然而,帝国的裂痕却在内部悄然蔓延。1356年,也就是元至正十六年,徐寿辉将都城迁至汉阳,却不想落入了权臣倪文俊的陷阱。这位自恃功高的部将将徐寿辉架空,使其只剩皇帝虚名而无实权。倪文俊的野心不止于此,第二年,他暗中策划谋杀徐寿辉,欲取而代之。 "陛下,倪文俊正准备对您不利!"一名忠心的侍卫冒死通风报信。计谋败露,倪文俊只得带着亲信仓皇逃往黄州,寻求陈友谅的庇护。不料,正如开头所述,这次逃亡成了他的死路一条。陈友谅将其骗入城中,当即杀害,还夺了他的小妾,吞并了其部队。 陈友谅借此立下大功,被封为平章政事(代理丞相),同时掌握了兵权。徐寿辉从一个傀儡皇帝的手中,又落入另一个野心家的掌控。陈友谅比倪文俊更具谋略,他没有直接对徐寿辉动手,而是先剪除其亲信。战功赫赫的"双刀赵"赵普胜就在这一时期被陈友谅设计杀害。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陈友谅已完全不将徐寿辉放在眼里。当徐寿辉提出要迁都龙兴时,陈友谅公然拒绝。同年十二月,当徐寿辉再次提出迁都要求,陈友谅干脆杀了徐寿辉的随从,将其挟持到江州,随后自称汉王,设立了自己的王府官属。 在江州的日子里,徐寿辉已沦为真正的傀儡。陈友谅挟持着他四处征战,攻下池州,虽然很快被朱元璋的将领夺回。1359年五月,陈友谅率军进攻太平城,杀了守将花云,威风日盛,而徐寿辉的生命则进入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