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打压之时,中国又出现了位厉害人物!他就是当年被清华校长亲自上门拜访,如今

春秋说史 2025-09-17 11:39:32

美国关税打压之时,中国又出现了位厉害人物!他就是当年被清华校长亲自上门拜访,如今被人民日报“点名”的95后科学家庞众望,他那句 “要是咱扛不起这责任,那问题和困难不都留给下一代了?” 的话,狠狠戳中了无数人的心窝。这份直白的担当,让他成了许多人心里 “青年科研” 的代名词。 关键技术被人死死卡脖子,这千斤重担该谁来扛?这是甩给所有人的时代难题。 而清华 95 后博士生庞众望的回答,像一束光照亮了这场代际接力赛,他就是赛道上看清方向、铆足劲的 “接棒者”。 想跑赢这场科技突围赛?得先掂量掂量赛道有多难。而最难啃的硬骨头、最硬核的关卡,当属精密仪器。 它可不是单一产业,而是芯片、新药、新材料这些尖端科技的 “地基”。地基要是攥在别人手里,咱的大楼盖得再高也不踏实。 数字最扎心:曾几何时,不少高端仪器我们对美国的依赖度超七成,有的甚至高达九成;反观咱自己造的,比如质谱仪,在国内市场连一成份额都占不到。 这巨大的差距,在美国技术封锁下,活脱脱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 光刻机的故事早听腻了,但它戳破了最朴素的道理:核心技术靠买、靠换,根本等不来。这接力棒,从来就不轻。 面对这重担,新一代科研人的姿态很不一样。他们像天生就懂,要把生活里吃的苦,变成攻克难关的燃料。庞众望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从河北农村走出来的他,一出生就带先天性心脏病,母亲残疾、父亲重病,换旁人或许早被苦难压垮,可他偏把这韧劲带进了实验室。 为了一个科研目标,连续 17 次失败他都硬扛着不放弃;更难得的是,分享经验时他很少提自己的不容易,满脑子都是怎么解决问题、应对失败。 这种 “不谈苦难,只谈攻关” 的劲头,藏着清醒的自觉:“科研报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凭着这份使命,他拿下三项国家发明专利,论文还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他从不是个例,而是一代人的缩影:埋头干事,用实力扛责任。 这场比赛从不是单枪匹马的个人秀,要一群人并肩作战,更要有人为后来者铺路。 庞众望在清华攻关时,哈尔滨的胡鹏程教授团队花了十多年,硬搞出纳米级精度的激光干涉仪系统,捅破国外长期垄断,还拿了 “金燧奖” 金奖;还有 28 岁就破格提拔的赵唯淞,他们都是这条赛道上的队友。 庞众望带学生有个铁规矩:不管啥项目,都得给年轻人留出至少一成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真刀真枪地练手。他清楚,自己跑得快没用,得让后面的人跟上。 这和哈工大谭久彬院士的想法不谋而合:搞超精密仪器,得几代人前赴后继。这份耐心与自觉,多像当年的 “两弹一星” 精神,传承的不只是技术,更是种信念。 中国的科技未来,就藏在这场跨越代际的漫长接力赛中。庞众望和无数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早已清醒地接过了这根沉甸甸的历史接力棒。 他们不光在解一个个技术难题,更在用行动定义时代姿态:接过重担,跑好自己这一程,再为下一位接棒者铺平路。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使命就是科研报国!”庞众望“不负众望”|新京报快评》2025-04-19】

0 阅读:0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