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成都解放仅剩 17 天,四川革命先驱杨伯恺在通惠门外惨遭活埋!他有个女儿,今天的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她的名字、看过她的作品! 有些人的风骨是刻在骨子里的,能穿越生死,从父亲的笔尖,直直淌进女儿的镜头里。 对四川革命先驱杨伯恺来说,他最锋利的武器就是一支笔,他拿这支笔,写了一辈子的 “战书”。 1919 年,他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经吴玉章先生引荐,他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等一众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还在欧洲入了党,从此,思想的火种被点燃,如明灯般照亮了他此后的革命征程。 回国后,他的笔就没停过,在上海,他开了辛垦书店,翻译《哲学原理》,给马克思主义思想找了个落脚的地儿;回营山老家,他建了当地第一个党组织,还推着搞起了四川首个县农会。 不过他的主战场,还是在报馆里,从 1942 年起,他当《华西日报》主笔,写了几百篇社论,笔锋利得像刀。 朋友劝他 “软一点”,他回得干脆:不。 报纸遭封,他便转投张澜创办的民盟《民众日报》,周恩来亲题 “民主先锋” 的阵地,在这儿,他敢公开喊要建民主联合政府,矛头直接对准蒋介石。 即便这报再被封,他又借《青年园地》转载新华社文章,斗争不止。那支笔啊,仿佛永远磨不光,更折不断。 正是这份骨子里的硬气,最终让他成了国民党必欲除之的眼中钉。1947 年 6 月 2 日凌晨,熟睡中的他在家中被突然闯入的敌人逮捕,随后被关进了成都将军衙门监狱。 敌人抛出所谓的 “活路”:写份悔过书,便可获释。 面对这最后的诱惑与侮辱,他的回答掷地有声:“我绝不写一个字,就是马上枪毙我也不写…… 死得要有价值!” 最终,他用生命守住了文字的尊严。 早在 1945 年,杨伯恺便察觉危险,托好友张友渔将女儿杨洁送往延安,可就在杨洁在华北联大读书、参军奔光明的时候,她爹还关在成都黑牢里,等着最后的抉择。 1949 年 12 月 7 日深夜,距离成都解放仅剩 17 天,毛人凤的屠杀令骤然下达。杨伯恺和三十多位同志,在通惠门外十二桥被活埋。 父亲的生命停在了 55 岁,但那股不屈的风骨,在十二桥的泥土里,完成了一场悲壮的交接。 女儿杨洁没拿枪,也没提笔,她的武器,是镜头。 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第一个女制片人,她骨子里揣着父亲的 “较真” 和 “不凑合”,父亲搞革命宁死不屈,她拍《西游记》就为艺术绝不妥协。 哪怕是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她都抠得极其较真。反观当年的拍摄条件,简陋又艰苦,但她依旧带着团队,靠一台摄像机跑遍了全国。 父亲办报要冲破层层封锁,女儿拍剧要熬过物资匮乏,他俩的难处不一样,可那股不服输、不低头的劲儿,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最终,杨伯恺用生命捍卫的信仰,化作了不朽的革命篇章;而继承了这份精神的杨洁,也以镜头为刃,将不服输的韧劲,拍成了一部浸润几代国人的文化史诗。 父女俩,一个用笔护未来,一个用镜头定经典。武器不同,时代也不同,可那份守着信念的 “硬气”,实打实一脉相承,活成了永恒。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距成都解放仅剩17天,四川革命先驱杨伯恺在通惠门外惨遭活埋!他有个女儿,今天
春秋说史
2025-09-17 16:38:11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