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最小烈士 “小萝卜头” 宋振中,留下的照片。当时他被关在 “白公馆”,穿破旧短裤凉鞋,头顶的飞行帽磨得发亮,几乎滑到眉毛,露出圆溜溜的眼睛。他手扶锈迹斑斑的炮弹壳,指节微微发白,却努力挤出笑 —— 长到 6 岁,他见过的新鲜东西没几样,这台能 “留影子” 的相机,比牢房里的霉米饭有趣多了。 这张照片背后,是从 8 个月大就开始的牢狱。 1941 年,宋振中还在襁褓里,就跟着做地下党的父母宋绮云、徐林侠被抓进监狱。 西安牢房的墙渗着水,被子永远带霉味,他饿了喝稀奶,大些就啃发黑的霉米饭。 长期营养不良让他身子细得像麻杆,脑袋却显大,狱友心疼地叫他 “小萝卜头”,这名字比 “宋振中” 更响。 1946 年转到白公馆,他每天只能从铁窗格子里,看一小片天空从亮到暗。 拍照那天的事,是狱友后来拼起来的。盛夏午后,白公馆闷得像蒸笼,一个特务拿相机晃悠,许是想拍 “囚犯生活” 交差。 小萝卜头正趴在铁窗看蚂蚁,见了黑亮亮的 “铁盒子”,立马抓着栏杆晃。 特务逗他,拽出牢门,扣上飞行帽,推到炮弹壳旁喊 “扶着!笑一个!” 他不懂要干啥,只觉得能出牢房玩新鲜的,就乖乖照做。 “咔嚓” 一声白光闪过,他眨着眼睛问 “这是啥?” 特务没理,收相机就走,把他丢在院子里,他还盯着炮弹壳找 “影子”。 在牢房里,小萝卜头成了最特别的 “小信使”。他年纪小,特务没严管,放风时就把狱友的情报纸条卷细,塞进磨破的裤脚;或用炭灰在石子上写字,裹泥巴藏口袋。 有次传情报,他顺着铁栏杆往下爬,脚滑了赶紧抓牢,爬上来第一句是 “纸条没掉!” 他最宝贝半截红蓝铅笔,是狱友掰给他的,笔杆裂了用布条缠。 没本子,就用树枝在地上写,牢门后墙根是 “黑板”,每天跟妈妈学认字,“中国”“自由” 写得最认真,笔画歪扭却用力。 他还写过一封家书,用报纸碎片,铅笔头快握不住了,趴在木板上写 “姐姐,哥哥!” 六个字。他听妈妈说有个姐姐宋振平、一个哥哥,却从没见过,只能在心里想他们的样子。 这纸条被妈妈藏在鞋底,1949 年才发现,现在和那半截铅笔一起放在重庆红岩魂陈列馆,纸条泛黄,字迹还能看清,每个字都牵着孩子对家人的想念。 1949 年 9 月 6 日,离新中国成立只剩 24 天,小萝卜头和父母被特务带到歌乐山。临走前,他把铅笔贴身穿,妈妈想拿出来,他摇头说 “我要带着写字”。 那天歌乐山飘着小雨,他走在前面,小手被妈妈牵着,还回头问 “我们要去哪呀?” 没人回答。牺牲时他才 8 岁,没吃过完整的糖,没上过一天学,没见过真正的操场,是新中国最小的烈士。 现在,这张照片挂在红岩魂陈列馆,旁边摆着那半截铅笔,还有他用炭灰画的小鸟 —— 纸皱巴巴的,小鸟圆身子、大翅膀,像要飞出去。 每年 9 月 30 日烈士纪念日,好多人来看他:家长指照片跟孩子说 “这小哥哥在牢里很勇敢”;学生把糖果放展柜前,轻声说 “小萝卜头,糖分给你”。 展厅安静,照片里的他还戴着大飞行帽,扶着炮弹壳笑,像在问 “现在的日子,是不是妈妈说的那样好?” 我们坐在敞亮教室,吃着甜糖果,走在阳光下时,该记得这个 8 岁的孩子:在黑暗牢房里,用小手传情报,用半截铅笔写希望,用短暂的一生守住了光明。 他的笑容,该永远放在心里,提醒我们今天的日子,是他没来得及见的美好。 信源:今天,我们格外想念你们!——人民日报2024-09-30
1946年,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留下的照片。当时他被关在“白公馆
高干评世界
2025-09-17 17:35: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