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李显龙这番话在国际上激起千层浪。说得这么直白,这么决绝,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新加坡要与中国划清界限。 为什么一个华人占74%的国家,要如此急切地否认自己的华人属性? 要弄清楚这事儿,得从新加坡的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发展策略等多个方面来看。 从历史角度讲,新加坡的发展历程相当曲折。在古代,它先后被多个政权统治,像8世纪时属于室利佛逝王朝,后来又被满者伯夷、泰国、马六甲苏丹国等控制。 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儿设立殖民地,1826年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一部分,归英属印度管辖,1867年改为英国王室直辖殖民地。在二战期间,新加坡还被日本占领,经历了残酷的新加坡大屠杀。 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但仅仅两年后,也就是1965年,就被驱逐出来,宣布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这么复杂的历史,让新加坡形成了独特的国家意识。它明白,要想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不能单纯依靠某一个民族的属性 。就拿1965年独立这件事来说,刚独立的新加坡,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内多种族矛盾潜在,外部地缘政治压力巨大。如果此时强调华人属性,可能会激化国内其他种族的矛盾,也会让周边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产生警惕。 从地缘政治方面看,新加坡所处的东南亚地区,局势复杂。周边大多是穆斯林国家,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如果新加坡过度强调华人属性,很容易被周边国家视为异类,从而在地区事务中被孤立。 新加坡一直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试图在中美等大国之间寻求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淡化华人属性,能让它在外交上更灵活。举例来说,在一些国际事务的表态上,新加坡不会因为华人占比高就完全倾向中国,它会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这样就能避免引起其他国家的猜忌,更好地与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大国开展外交、经济等多方面合作。 再说说国家发展策略。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资源极度匮乏,经济主要依赖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等服务业。 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和世界各国建立良好关系。要是被看作华人国家,部分西方国家可能会产生偏见,认为它在经济合作中会偏向中国,进而影响双方合作 。比如在吸引外资方面,若一些欧美企业觉得新加坡与中国关系过于紧密,存在风险,可能就会减少在新加坡的投资。所以,新加坡强调自己不是华人国家,是想塑造一个中立、开放的国家形象,吸引全球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新加坡国内的种族构成也是重要因素。虽然华人占多数,但还有马来人、印度人等其他种族。新加坡自建国起,就致力于打造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和谐社会,强调各个种族平等团结。 在教育体系中,英语是官方工作语言,同时鼓励以各自母语为第二语言,这就是为了避免因语言问题引发种族矛盾,弱化单一民族语言影响。在公共政策制定上,也充分考虑各个种族的利益,比如在住房政策上,有意让不同种族混合居住,减少种族聚居现象。 要是过度突出华人属性,必然会打破这种多元平衡,不利于国家稳定和谐。 从文化层面来讲,长期的历史发展,让新加坡形成了独特的“南洋文化”。这种文化融合了中华文化、马来文化、印度文化等多种元素。 它既保留了一些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比如春节在新加坡也是重要节日,会有各种庆祝活动;同时也吸收了马来文化、印度文化的特色,像马来人的开斋节、印度人的屠妖节等,在新加坡也都被重视。 这种多元文化已经成为新加坡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李显龙强调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也是在强化基于多元文化的国家认同,而非单一的华人文化认同。 其实,新加坡否认华人属性,并非是要切断与华人文化的联系,而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环境、国内种族构成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的战略选择。它想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塑造多元、包容、中立的国家形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繁荣发展。
印尼承认明朝的海外飞地旧港宣慰司,属实让人感到吃惊。因为曾经听印尼的华人说起过,
【52评论】【6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