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奇葩的大将,率14万日军却不打仗,只开荒种地,投降时自己就把战俘营盖好了…… 在日本二战将领的花名册里,今村均绝对是个异类。 他没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战绩,反而得了个“农夫大将”的外号,因为他带着十几万大军,在一个被彻底封锁的太平洋孤岛上,搞起了农业生产。 故事的核心,是一个早就看透了战争结局的实用主义者,以及他那段充满矛盾、无法被简单定义的人生。 当日本军队在太平洋各个角落高喊着“玉碎”,用集体自杀来诠释武士道时,拉包尔岛的14万日军却在今村均的带领下拿起了锄头。 他早就对战局不抱希望,这种悲观论调甚至让他被高层从中国战场发配到这儿,但他却把这个劣势变成了优势。 “能活到最后就是胜利”,这个念头成了他在岛上的最高指令。他把生存本身,放在了所谓的军事荣誉之上。 为了让士兵们接受这个理念,他放下了将军的架子,整天在田埂上溜达,和士兵们聊天,甚至亲自尝一口作坊里新酿出的酱油。 一场场劳动竞赛,把军队的士气从战斗转向了生产。 在美澳联军的“跳岛战术”彻底封锁拉包尔之前,他就很有先见之明地从日本请来了农业专家。 士兵们面对热带雨林盘根错节的土地,硬是开垦出了农田。为了对付偷吃庄稼的白鹦鹉,他们试过稻草人,发现没用后,干脆排班轮流敲锣打鼓,用噪音赶鸟。 很快,木薯、红薯这些适应热带气候的作物获得了丰收,他们还建了灌溉系统、养猪场和鸡舍。 技术兵则被组织起来,在山洞里建起兵工厂,专门收集美军没爆炸的弹药,拆解后修复自己的武器,甚至用废料造飞机零件,搞出了一套循环经济。 他废除了荷兰殖民时期的强制劳役,反过来帮当地人盖房子、挖水井,分享医疗知识。 作为回报,当地人教会了他们宝的热带农耕经验。这种罕见的和平互助,为这个孤岛王国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1945年8月15日,天皇投降的广播传到岛上,今村均的反应是先惊愕,然后竟笑着说:“我早就说日本必败”。 他冷静地向澳大利亚军队发去电报,请求投降。澳军收到电报时简直不敢相信,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岛上还有活着的日军。 当3000名澳军士兵登陆后,彻底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这里没有饥肠辘辘的残兵,而是一个物产丰饶的大农场,和14万名体格强壮、面色红润的日本士兵。 澳军傻眼了,他们根本没能力管理这么多战俘,连粮食都不够。 这时,今村均提出了一个让对手匪夷所思的方案:“没关系,战俘营我们可以自己建,我们的存粮够吃十年。” 于是,日军不仅给自己建好了战俘营,还顺手帮澳军也盖了营地。这场投降,体面、有序,更像是一场工程交接。 他还成功说服澳军,让部队在岛上多待了一年,继续种地,最后带着粮食和物资返回了物资匮乏的日本。 然而,拉包尔的“救世主”并不能掩盖他的另一重身份。他在日本国内被一些人指责为懦夫,损害了日军荣誉。 更重要的是,作为乙级战犯,他在中国战场使用生化武器、参与屠杀和强征劳工的罪行,是无法洗刷的污点。 晚年的今村均似乎活在这种撕裂中,他服满了十年刑期,回家后把所有稿费都捐给了战争受害者,还在自家后院建了一个小牢房,将自己囚禁其中,直到1968年去世。 这个行为,或许是他对自己矛盾一生的无声忏悔。他的人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或恶棍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智慧、生存与罪责的复杂样本。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日本将军学八路军垦荒种田,投降时带 14 万士兵吓坏澳军》、《二战澳大利亚拒绝日军投降 用机关屠杀 17 万日俘?》】
日本最奇葩的大将,率14万日军却不打仗,只开荒种地,投降时自己就把战俘营盖好了…
春秋说史
2025-09-17 22:38:11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