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你是“快牛”?还是“慢牛”? 你快乐吗?你甘心当“快牛”还是“慢牛”

雁青已归来 2025-09-18 07:49:53

在工作中,你是“快牛”?还是“慢牛”? 你快乐吗?你甘心当“快牛”还是“慢牛”? 早上偶尔刷到了新华网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国组织人事报:“快牛”勿用鞭打》 文中讲:“在机关工作中,普遍存在‘鞭打快牛’现象。越是效率高、责任心强的‘快牛’,越被不断地加套拉犁。而效率低、主动性差的‘慢牛’,反而得以休憩旁观…”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机关单位有,企业,尤其是私企也一样存在。 为了生活在企业打拼的你,是不是也有同感? “能者多劳”这句话,本来是夸人的,但在现实中却经常变成“多干活的只顾着干活,回报却不见得多”。 有时候,那些表现突出的“快牛”,得到的回报是更多的责任、空洞的表扬和所谓的荣誉。 而那些真正重要的资源,比如晋升的机会、奖金和培训的机会等,却在“平衡”的名义下被分给了其他人。 那些“慢牛”呢,有的其实也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特别懂得职场的“生存之道”。 他们通过降低领导的期望、巧妙地表现自己的弱点,或者懂得怎么拒绝,成功地给自己筑起了一道“工作防火墙”。 而有些管理者呢,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默认了这种他自己也认为不太合理的平衡。 在很多公司里,绩效这东西很难完全准确地衡量出来。 现实情况是,干得越多,出错的机会就越大,这风险是实实在在的。 相反,那些干得少的人,反而让人觉得他们低调、稳重。 说到底,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清晰、以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让这种现象有了滋生的土壤。 无论是机关还是私企,“鞭打快牛”的致命危害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有以下3点: 1、扼杀“快牛”的积极性 过度消耗“快牛”的精力,会让这些原本干劲十足的员工身心俱疲,最后从“快牛”变成“病牛”,甚至可能直接“走牛”(离职)。 这对公司来说,可是人才和效率的双重损失啊。 2、反向激励,鼓励“摸鱼” 这种现象会向全体员工传递一个极其错误的信号:干得好不如会表现,付出多不如会躲活。 这会促使一部分中间派向“慢牛”学习,导致整个组织的活力和效率下滑。 3、制造了严重的不公平感 这必定会破坏团队信任和协作精神,“快牛”心生怨气,“慢牛”暗自得意,团队凝聚力荡然无存。 若真是这样的话,长此以往,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你愿意在这样的公司或者是单位里工作吗? 欢迎大家来交流! 秋日生活打卡季 秋日生活打卡季 职场马牛 勤牛

0 阅读:18
雁青已归来

雁青已归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