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懵了,中国把飞翼布局“白菜化”,新型无人机现身长春!这个在航空领域曾被视作 “高端专属” 的技术,如今正以多样形态出现在公众视野,打破了外界对其技术壁垒的固有认知。 飞翼布局的核心优势在于高升阻比和低阻力特性。这种设计接近全升力体概念,几乎每一平米的面积都用来提供升力,浸润面积小,摩擦阻力远低于常规布局飞行器。 但它的短板同样突出,没有平尾、垂尾等传统安定面,航向稳定性难以保障,偏航控制曾是困扰全球航空界的难题,美国早期 XB-35 飞翼轰炸机便因此未能成功。 长春亮相的新型无人机,正展现着中国对这一技术的突破与普及。 这些无人机采用翼身融合设计,淡化机身与机翼的连接过渡,既降低了飞行阻力,又缩小了雷达反射截面积。 机身内部空间被充分利用,机翼与机身融合处的大油箱设计,在增大容积的同时减小了横截面积,进一步提升续航能力。 尾部的尾推式动力布置,让螺旋桨效率得到优化,配合弹射起飞方式,适应多种使用场景。 “白菜化” 的关键在于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过去的长航时无人飞行平台常因结构复杂、材料昂贵导致成本高企,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且控制舵面繁多。 现在的新型无人机采用模块化设计,机身多为圆柱形结构,通过插槽与机翼的插销内嵌固定,仅有一对机翼和一个机身,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 材料上选用玻纤与碳纤复合材料搭配,替代纯碳纤维,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 飞控系统也进行了简化,通过机翼后缘的升降副翼实现姿态控制,减少舵机数量,采用卫星定位与惯导组合导航,控制硬件采购成本。 技术突破为多领域应用铺路。 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 “天鹰” 无人机已实现隐身飞翼布局的实际应用,翼展达 10 米,机背进气设计,可携带光电侦察载荷或内置炸弹、导弹,复杂控制翼面的运用证明主动控制增稳技术已成熟。 民用领域的探索同样深入,舰载无人加油机、情报收集、物流运输等场景都在适配飞翼布局无人机,其高效性和灵活性在长时间、远距离任务中凸显。部分型号已进入出口市场,成为技术输出的新载体。 从解决稳定性难题到实现低成本量产,飞翼布局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展现的是航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完整路径。 长春航展上的新型无人机,只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当曾经的 “黑科技” 褪去神秘面纱,以更务实的姿态融入生产生活,背后是整个航空工业体系的支撑与突破。
歼-11、飞豹和歼-10抵达泰国,参加中泰“鹰击-2025”空军联合训练。泰方机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