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知青刘小勇考上大学,准备出发去报到。农村女友红着眼,紧张道:“你,你还会回来吗?”刘小勇握紧她的手,坚定道:“乖,你在家等我,我大学毕业,一定回来娶你。”至此,女友天天在村口等待。 在那个通讯全靠吼的年代,承诺可不光是嘴上说说,得有实打实的物件,能摸得着、看得见才算数。 就像刘小勇走那天,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六个刚煮好的鸡蛋,还有王爱娟连夜纳出来的布鞋,都带着热乎气,沾着她手心的汗。 后来,承诺变成了一沓沓信纸,信里他从不提上学的苦,只说学校伙食好,自己都吃胖了,随信寄来的还有他从牙缝里省下的粮票。 每封信王爱娟都翻来覆去地看,纸都快磨烂了。那些漫长的等待,全靠这些物件撑着。 村口的老槐树也成了承诺的一部分,王爱娟每天搬个马扎坐在树下,从日出等到日落,那树就跟她似的,沉默又执拗地守着。 直到有天,省城寄来个大包裹,里面是时髦的花格子衬衫和一双回力鞋,她心里一热:承诺要回家了。 可一个承诺扔在村里,就像石头砸进池塘,少不了溅起些闲言碎语。“大学生哪还肯回这山沟沟?” “跟村里二柱过得了,别傻等了。” 这些话像苍蝇似的嗡嗡个没完。 王爱娟从不争辩,只是默默干着活,偶尔嘟囔一句:“俺家小勇不是那样的人。” 这是无声的对抗,一场她一个人的战争。 她不知道,遥远的大学里,刘小勇也在打一场类似的仗。城里女同学送他新衬衫,他干脆利落地拒绝,只说自己有女友缝的旧衣服。 等待的日子里,苦是真的苦,刘小勇走后,王爱娟一个人撑起了家:父亲摔断了腿,母亲有哮喘,家里重活全压在她身上。 白天背粪筐割麦子,晚上回家给爹熬药、给娘捶背。有次在雨里等信,回来就发高烧,嘴里迷迷糊糊喊的还是他的名字。 也曾断了两个月联系,她急得嘴角起泡,天天往镇上邮电所跑,甚至跑到公社去打电话。 而刘小勇在学校也没闲着:白天泡图书馆,晚上去工地搬砖打零工。他省吃俭用,心里就一个念想,攒够钱,回来给她盖座亮堂堂的瓦房。 他俩的缘分,本就是从苦里生出来的:当年刘小勇摔断胳膊,是王爱娟悉心照料,才有了后来的牵挂。苦是他们感情的底色,也是试金石。 四年后,承诺终于到了头,反倒没了多余的话。 刘小勇毕业后被分到了北京的大医院,刚一安定,就火急火燎地往回赶,他没声张,悄悄站在王爱娟家院门口,身上还穿着那件她多年前亲手缝的旧褂子,只轻轻喊了声她的名字。 听见那声熟悉的呼唤,王爱娟手里的碗 “哐当” 一下脱了手,在地上摔得粉碎。那破碎的声响格外刺耳,像是要把这四年里所有的等待与委屈,都随着瓷片一起散落出来。 她没扑上去说 “我想你”,而是扎进他怀里,一边捶他一边哭骂:“你个没良心的!” 这一句骂,比任何情话都真。 他紧紧抱着她,反复说着:“对不起,我回来了,再也不分开了。” 后来,刘小勇风风光光地为王爱娟办了场轰动全村的婚礼,这便是对所有流言最响亮的回击。 紧接着,他便带着王爱娟去了北京生活,他们的故事成了村里的佳话,是信念赢了怀疑,而他们的后半生,就是对那个重逢拥抱最长久的回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新华网《知青刘小勇:去北京上大学,农村女友泪眼汪汪,问:你还会回来吗》、中国青年报《知青考上大学,农村女友送别落泪,等待十年终修成正果》】
1977年,知青刘小勇考上大学,准备出发去报到。农村女友红着眼,紧张道:“你,你
春秋说史
2025-09-18 11:38:43
0
阅读:40
用户10xxx44
[爱心][爱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