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9日,一位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放弃驻守高地,放走了美军的5

如梦菲记 2025-09-18 16:42:30

1950年11月29日,一位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放弃驻守高地,放走了美军的50多辆坦克,然而他这一决策,缔造了我军战争史上一个至今无人能破的奇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11月29日,朝鲜半岛的寒风刺骨,山岭之间到处回荡着隆隆炮声,那一天,在志愿军第二次战役的关键节点上,一名排长做出了一个令所有战士都紧张到心口发紧的决定。   他没有在命令要求的高地上驻守,也没有拦下从面前驶过的美军坦克,而是静静等候,直到运兵车和弹药车进入伏击圈,就是这一次选择,让三十多名志愿军战士实现了零伤亡歼敌两百余人的奇迹。   郭忠田出身贫苦,从小在山东农村长大,少年时期他干过无数农活,日子过得紧巴巴,抗战爆发后,他投身地方武装,学会了拿起步枪和手榴弹对付敌人。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北方战场上摸爬滚打,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为班长,再到排长,他的作战方式并不只靠勇敢,更注重思考和积累经验。   他懂得缴获敌军装备的重要性,也会在训练中强调工兵铲、掩体和防护的重要性,入朝之前,他反复提醒战士们如何防冻伤,如何在寒冷中保存体力,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带兵方式,让排里的士兵对他格外信服。   进入朝鲜战场后,部队接到命令,要在龙源里方向设防,阻击南撤的美军,常规战法是占据制高点,居高临下,但郭忠田勘察地形后,发现山顶位置过于显眼,极容易暴露在美军飞机的轰炸之下。   他选择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山包,正好位于公路拐弯处,地形隐蔽,敌军车辆一旦进入,必须减速,非常适合火力覆盖。   他没有直接执行上级的方案,而是重新布置,安排战士在山腰构筑工事,同时在山顶伪装出假阵地,树枝绑成机枪模型,远远看去就像真的。   战士们已经连续急行军多日,身体疲惫,但他坚持让大家先完成防御工事,他告诉战士们,如果阵地不牢靠,等美军冲上来,他们就会成为活靶子,大家咬牙坚持,把最关键的掩体修了出来。   第二天清晨,美军先头部队的几辆汽车和坦克率先出现在公路上,战士们屏住呼吸,手指已经搭在扳机上,眼看敌军进入射程,郭忠田却让他们忍住。   他判断这只是侦察和先锋,不值得暴露火力,很快,轰鸣声愈加密集,五十多辆坦克车队从眼前驶过。   战士们急得直冒汗,谁都明白这正是切断敌军的绝佳机会,可排长依旧命令不准开火,此时的宁静让人窒息,直到最后一辆坦克消失在远处,大家才明白他的用意。   坦克过去后,后方的大队运输车辆开始进入拐弯处,运兵车、卡车、弹药车连成长队,一旦被击中,整个车队都会陷入混乱,郭忠田看准了时机,果断下达了进攻命令。   顿时,机枪、步枪同时开火,手榴弹接连投出,被打中的油箱起火,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照亮山谷,美军队伍立刻陷入混乱,很多士兵来不及还击就倒在火海和弹雨之中。   敌军坦克掉头想要救援,但狭窄的道路已经被堵死,几次试探都没能冲上来,美军的飞机随即呼啸而来,炸弹像雨点般落下,却全都砸在山顶的假阵地上,真正的主阵地始终没有暴露。   战斗持续到傍晚,美军组织了多次冲锋,都被排里的火力压制下来,志愿军战士在火力点之间灵活穿插,始终保持优势。   敌军死伤惨重,尸体堆在阵地前,公路被毁坏的车辆堵塞,完全失去了继续前进的能力,到夜幕降临时,志愿军大部队赶到,美军只得仓促撤退。   战斗结束后,郭忠田带领的31名战士几乎没有损失,全排只出现一名轻伤,其他人毫发无损,战果清点时,共歼敌215人,击毁和缴获汽车58辆、火炮6门。   这一战在志愿军战史上被认为是奇迹,因为零伤亡与巨大战果的对比极为罕见,战斗报告上报后,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放走了五十多辆坦克,没有按照既定命令阻击。   郭忠田的检讨很直接,如果硬拼,排里的三十多人根本挡不住那样的装甲力量,必然全军覆没,他放走坦克,是为了抓住敌人最脆弱的运输环节。   事实证明,这一判断完全正确,司令部没有批评,反而给予高度评价,他本人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记特等功,所在排被命名为“郭忠田英雄排”。   这场战斗不仅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更体现了战场上的灵活和冷静,郭忠田没有机械地执行命令,而是根据地形和敌情,做出最符合实际的决策。   他保护了战士的生命,又完成了任务,正因如此,这一战后来被写入教材,成为研究如何以弱胜强、如何在不利条件下打出奇效的经典案例。   晚年的郭忠田生活平淡,很少对外夸耀自己的经历,他始终保持低调,但那场战斗早已被载入史册。   1950年11月29日,他凭借一次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让几十名年轻战士平安归来,并创造了至今无人能破的奇迹。   信源:中国军网——葛岘岭阻击战:创造零伤亡奇迹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