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后期对苏俄的重新认识,几乎完全推翻了他从前的主张,他指出列宁虽然讲过“民主

古木过去 2025-09-19 10:44:21

陈独秀后期对苏俄的重新认识,几乎完全推翻了他从前的主张,他指出列宁虽然讲过“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但终究未曾采用民主制,他更说如果不实行民主,斯大林这样的人将层出不穷。 陈独秀早年追赶时代风潮,和一代青年一样抱着“救国救民”的激情。他深信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一种新希望,以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改变中国命运的钥匙。 一路走来,他和李大钊一起创建中国共产党,把莫斯科经验作为模板,希望用这样一条路改变国家。但苏联带来的“标准答案”就让陈独秀心里亮起警报。 最让他头疼的是,共产国际直接插手中国革命,每次有大事发生都要莫斯科点头。他一开始就觉得问题大,可少数人的反对挡不住外部压力。 结果“国共合作”变成命令,中共党员全都要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陈独秀觉得,这样走下去,中国共产党根本保不住独立。可是这样的声音最后只是输给了苏联高层。 1927年革命失败,共产党内外损失惨重。陈独秀一夜之间成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典型,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切都好像在告诉他,是时候重新思考问题的根本。中国的革命到底哪里出了错?和苏联的“老大哥”合作,是不是一开始就注定会受制于人? 1929年,中苏因为中东铁路闹起了矛盾。此时共产国际让中共喊出“保卫苏联”的口号。陈独秀觉得,这种做法没法让中国人信服。 他主张反过来强调中国自身利益,说到底中国的老百姓只能相信站在自己角度说话的政党。可换来的不是理解,而是接连的批评和攻击,甚至被当成“卖国贼”对待。 到了1932年,陈独秀被捕入狱,迎来了他人生中难得的安静时光。他在牢里反思过去,翻看马克思和托洛茨基的作品,越来越觉得很多问题不是偶然,而是体制上的毛病。 苏联的高度集权和对异见的打压,带来的只是权力集中,普通人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 陈独秀渐渐从信仰者变成了制度的批判者,他深知一个没有自我纠错能力的政权,迟早会滑向僵化和腐化。 出狱后的陈独秀拒绝了国民党的高薪诱惑,也没有再次投奔延安。 他已经不再相信依附在任何权力体系之下能带来真正的改变,也明白了个人的自由思考远比随波逐流来得可贵。孤独有时候反而能让人看清问题的本质。 在晚年,陈独秀的看法彻底变了。他不再认为领袖人物可以拯救体制,也不再相信权力只要用对了人就没问题。 他认定问题就在于制度设计本身。苏俄虽然喊了很多年“民主”口号,但从禁止持不同政见,到干部层层把持,基层群众连意见都提不上去。 权力一旦没有监督,就容易出“斯大林”那样把持一切的掌权人。 他曾经说过只要体制这样,哪怕换掉一个斯大林,还会有更多人像他一样不断出现。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机制的问题。 经历了牢狱、失败和孤独,陈独秀对民主的理解变了。那些被苏联评价为“资产阶级玩意儿”的东西,其实不是谁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都需要的自我保护工具。 自由表达、法律独立、有人分权监督、群众能直接参与,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专制蔓延。没有民主,社会主义那一套理想讲再多也是空话。 所有人参与的“真正民主”,才是陈独秀后期信仰的重心。他主张别再等着少数人“代表”大多数,而是该让普通老百姓真正有决定权。 死亡前夕,他在病床上说“苏联那座大厦,地基是歪的”。这不是简单的牢骚,而是他多年思考后认清的真相。 对他来说,不管哪个国家,哪种政体,少了民主,迟早都会生出专制。他的反思其实早就预示了半个世纪后苏联的崩溃。 陈独秀这一生怀着信仰投入、被现实打击、又在苦难中摸索出新的道路。 也许他的民主理想在当年环境下看起来天真单纯,可正是这种不服输和自我推翻的勇气,让他的思想依然有价值。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不断自省、敢于对老问题提出新答案,也许才是真正值得继承的精神。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古木过去

古木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