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支奴干”直升机,专家研究多年,仿制结果令人意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美军撤退时留下了不少军事装备,越南为了表达对中国援助的感谢,把一架几乎没有损坏的CH-47“支奴干”直升机送到了中国。 这是一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运输直升机之一,它的到来让中国的科研人员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种庞大复杂的飞行器。 对当时航空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的中国来说,这既是一份宝贵的礼物,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专家们第一次站在这架直升机面前时,强烈的冲击感让他们意识到中美在航空技术上的差距,“支奴干”采用纵列双旋翼设计,能运载十吨以上的货物,比当时中国能造的直升机强了几个量级。 它的传动系统非常复杂,前后两个巨大的旋翼通过精密齿轮箱和传动轴保持同步旋转,除了结构上的新颖,机上还有三套独立的液压系统,以及自动驾驶和导航设备,这些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是陌生的概念。 中国长期仿制苏联直升机,对这种美式思路完全不熟悉,很多人看后都直言难以理解。 科研人员立即开始了逆向研究,他们把这架直升机小心拆开,用最原始的方式逐一测量和记录零件参数,由于没有完整的设计图纸,只能靠经验和反复实验来理解设计逻辑。 遇到复杂的零件,他们甚至要反复拆装几十次,问题很快显现出来,发动机是两台功率超过两千千瓦的T55涡轴发动机,中国在这一领域差距巨大。 高温合金、叶片铸造、散热结构都是当时工业水平无法达到的,传动部分更是难题,齿轮精度要求在微米级,而国内机床精度远远达不到。 航电设备更不用说,密集的电路板和集成电路让专家感到完全陌生,当时国内电子工业才刚刚从电子管过渡。 在这样的条件下,虽然研究投入巨大,但真正的仿制进展十分有限,科研部门给这个项目取了一个代号“直-17”,希望能在这架直升机的基础上研制出中国自己的重型机。 几年过去,虽然有了样机,但性能差距非常明显,它的最大升限只能达到三千多米,而原型机可以超过六千米,运载能力和稳定性也远远不如,项目最终没有进入实用阶段,只能停留在实验层面。 进入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国从美国引进过一些民用型号的波音直升机,并且获得了一些有限的技术交流,这让科研人员有了更多参考资料,但并没有改变核心受制于人的局面。 购买生产线的计划也曾被讨论过,但因为外汇不足、技术要价过高,以及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最终没有实现,对“支奴干”的深入仿制工作也逐渐放缓。 虽然没有直接复制出同类机型,但这段经历并不是毫无收获,科研人员在拆解过程中积累了对大型直升机结构和原理的理解,认识到单纯依靠仿制无法追赶,需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这种认识在后来逐渐成为共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引进了美制黑鹰直升机,后来经过长期研究才有了直-20的成功首飞,可以说,这个过程背后也有当年研究“支奴干”时得到的启示。 2008年汶川地震暴露出中国在重型直升机领域的短板,救援时需要大运力的飞行平台,而中国自己的直升机做不到,只能依赖租用俄罗斯的米-26。 这个现实问题让重型直升机的研发再次被提上日程,随后直-8L问世,运力接近十五吨,已经缩小了与“支奴干”的差距,同时国产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研制成功,为未来更大吨位直升机奠定了条件。 半个世纪过去,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从依赖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艰难历程,1975年那架“支奴干”并没有直接带来一款可用的国产重型直升机,但它开启了一条思考和探索的道路。 今天的直-20已经成为部队的中型主力机型,直-8L也在承担更多运输任务,虽然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双旋翼重型直升机投入使用,但整体水平与当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回顾这段历史,最令人意外的不是仿制失败,而是失败背后孕育出的转变,中国科研人员逐渐意识到,要实现追赶只能靠自主创新。 从“支奴干”到直-20再到未来更大吨位机型,这条路虽然曲折,却一步步走得坚实,今天再看那架越南赠送的直升机,它更像是一段起点,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如何在压力和差距中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力量。 信源:阵匠——我国在1975年获得一架支奴干直升机,整整50年,为何没对其仿制?
整编七十四师覆灭后,邱维达来到孟良崮,只见尸横遍野,他并未找见师长张灵甫的尸体,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