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旅游趣闻小猫 2025-09-20 22:09:21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的学校从小学就开始推行 “双语教育”,英语是第一教学语言,华语只是第二语言,而且教的还是简化字和拼音,和中国本土的汉语教学体系不太一样。 不少新加坡华人孩子,虽然能说几句华语,但读不懂中国的古籍,也不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比如端午节,中国家庭会包粽子、挂艾草,新加坡华人更多是去商场买现成的粽子,甚至不少年轻人都不知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典故。 他们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重点是新加坡如何从渔村发展成发达国家,关于中国的历史,只在世界史里占很小一部分,这种教育背景下,他们对中国的情感连接自然比较淡,也就不会太在意中国的发展好坏。 再说说新加坡的职场,这里可没有 “华人优先” 的说法。新加坡很多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招聘时会明确要求员工具备多元文化沟通能力,甚至会优先录用能熟练使用马来语或泰米尔语的人。 新加坡的社区生活也能说明问题。新加坡的组屋社区有个 “种族配额制”,比如一个社区里,华人比例不能超过 60%,马来族和印度族得占一定比例。 这样一来,华人很难形成纯华人的生活圈子,日常买菜、散步时,总会和其他种族的邻居打交道。时间久了,大家更习惯用英语交流,聊的也都是新加坡本地的话题,比如哪里的组屋要升值、哪个商场在搞促销,很少会聊到中国的事儿。 有次去新加坡朋友家做客,他家隔壁住的是印度族邻居,两家经常互相送食物,朋友的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上学、一起玩,完全没有种族隔阂,但孩子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课本里几句简单的介绍。 文化方面,新加坡虽然有华人文化的影子,比如牛车水街区有红灯笼和中式建筑,但更多是商业化的展示。真正融入新加坡人日常生活的,是多元文化的混合体。 比如新加坡人爱吃的 “海南鸡饭”,虽然源自海南,但经过改良,用的是新加坡本地的香料,和海南本土的味道差了不少;还有 “娘惹菜”,是华人与马来人通婚后代创造的菜系,既有华人的烹饪技巧,又有马来人的香料特色。 在这种文化环境里,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更偏向 “新加坡人”,他们会为新加坡的国庆日欢呼,会关注新加坡的体育赛事,对中国的文化活动,除非有亲友参与,否则很少主动关注。 其实新加坡的 “种族平等” 不是口号,而是落实在方方面面的规则。比如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各个种族都有固定的比例;公共设施的标识,除了英语,还会有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三种文字。 在这里,没有哪个种族是 “特殊群体”,华人也不例外。那位新加坡华人说的话,不是故意疏远中国,而是基于他在新加坡的真实生活体验 —— 对他们来说,更关心的是新加坡的房租涨没涨、地铁会不会晚点,至于中国的发展,只是偶尔在新闻里看到的遥远消息而已。

0 阅读:160

猜你喜欢

旅游趣闻小猫

旅游趣闻小猫

关注我,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