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二十多万买的车,居然连方向盘加热都要额外付钱?”天津的陈先生提起这事就气不打一处来。刚提新车时的喜悦还没消退,他就发现爱车的方向盘加热功能竟然处于锁定状态,需要再掏钱才能使用。 更让他恼火的是,购车时销售对“预埋硬件”夸得天花乱坠,却对“付费解锁”只字未提。这种情况正在全国各地的车主身上上演,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新型消费争议。 陈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北京,李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扰。她发现自己爱车的“循迹倒车”和“遥控泊车”两个功能,竟然标价1998元才能永久使用。 “买车的时候销售可没说过这些功能要另外付费”,李女士无奈地说,“最讽刺的是,当我问4S店工作人员怎么使用时,他们居然说‘厂家没培训过,建议先别买’。” 随着汽车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硬件预埋+软件订阅”的模式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消费者花费巨资购买的车辆,很可能只是一个“基础版”,想要享受完整功能?请继续付费。 除了硬件功能被锁定,软件服务的“套路”更让车主们防不胜防。 北京的张女士向我们吐槽:“买车时明明说好基础流量终身免费,现在却突然变卦了。”她发现车企悄悄修改了条款,将语音助手、在线导航等核心功能划归“娱乐流量”,三年后就要收费。 这意味着,如果不想额外付费,车主们甚至连导航都用不了。更夸张的是,某品牌车主郑先生反映,车机系统会频繁弹出续费提醒,“开车时都不消停,严重影响驾驶安全”。 智能汽车的“付费墙”还延伸到了隐私领域。北京的刘先生最近就遇到了烦心事:车载APP更新隐私政策,要求同意接收广告推送,他选择了“不同意”,结果整个APP都无法使用。 “远程解锁、启动车辆这些基本功能都被限制了,这不等于是强制我们同意吗?”刘先生觉得既好气又好笑,“我买的是车,不是个需要不断充值的大型玩具。” 这些案例背后,是智能汽车时代所有权概念的模糊。消费者以为自己买的是完整的商品,却不知道很多功能还需要持续付费才能使用。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车企们也有一肚子“苦水”。某车企客服表示:“软件研发成本很高,付费订阅是行业通行做法。”另一家车企则辩解称,可能是“信息传递表述不一致”导致了误解。 确实,智能汽车的软件开发需要持续投入。传统的汽车销售是一次性交易,而智能汽车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软件系统。但问题在于,这些成本应该如何合理分摊,而不是通过隐藏式消费转嫁给消费者。 行业专家指出,部分车企利用信息不对称,将已经安装在车上的硬件功能锁定,这种行为实际上让消费者为用不了的功能买了单。 好消息是,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工信部最近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为智能汽车设定安全底线。 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具备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超过775万辆,渗透率已达62.58%。智能汽车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普通消费品,规范市场秩序迫在眉睫。 专家建议,应该明确区分“基础功能”和“增值服务”,涉及车辆安全的核心功能必须保持完整,不得额外收费。同时要求车企在销售时明确告知消费者哪些功能需要持续付费,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面对智能汽车的付费陷阱,消费者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购车前,一定要仔细询问哪些功能需要额外付费,是否有持续性的费用支出。 最好要求销售人员将承诺写入合同,特别是关于流量服务、功能解锁等容易产生纠纷的内容。同时,消费者也可以主动选择那些付费模式更透明的品牌,用脚投票推动行业改变。 记住,买车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智能汽车时代,选择一辆车不仅仅是选择硬件,更是选择一套持续更新的软件服务和合理的付费模式。 随着技术发展,未来的汽车可能不再是一件买断的商品,而是一个需要持续付费的“服务终端”。但核心问题在于:这个转变过程应该是透明和自愿的,而不是通过隐藏条款和强制绑定来实现。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汽车行业出现类似手机行业的变革: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需要付费的服务,而不是被动接受车企单方面制定的规则。只有当车企和消费者真正平等对话时,智能汽车才能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 你认为汽车功能付费模式应该怎样才合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对于理想汽车,很多人没意识到的一个变化是——理想汽车的主要对手,早就不是蔚来了。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