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英国将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样一来,英国比这一波其他的西方国家要提前了一天,成为本轮第1个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那么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9月22日联合国将召开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与落实“两国方案”的高级别会议,大部分国家都决定在那个场合承认巴勒斯坦国,比如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等等。但英国决定提前一天,除了加沙的人道主义惨况之外,恐怕也是出于内心当中潜藏的某种“负罪感”。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牵扯到近代巴勒斯坦的历史。长期以来,巴勒斯坦地区处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控制范围。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17年,英国为了争取全球范围内的犹太族群,特别是政治家和金融家,单方面宣布了所谓的《贝尔福宣言》。这份贝尔福宣言的核心,就是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自己的民族家园。而这也成为了后来犹太人建国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因此,说英国是始作俑者也未尝不可。 而在一战结束之后,英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扮演了更为关键的角色。原因在于奥斯曼帝国正式解体,而英国从1922年到1948年正式托管了巴勒斯坦地区。而从这个时期开始,贝尔福宣言也开始从理念转化为了实践,在英国的允许之下,大量的犹太人开始从世界各地涌入巴勒斯坦。在这个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从8万人增长到了60多万,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地区的人口结构。犹太人凭借自己的全球影响力,大量购买土地,发展农业和金融业,并且设立了大量的定居点。 历史像一把钝刀,缓慢却深刻地割开了巴勒斯坦的土地与人心。英国人当年一笔写下《贝尔福宣言》,仿佛在别人的家园里随意圈画界线,却留下至今仍在流血的伤口。 托管时期的英国,名义上维持秩序,实际上却放任甚至推动犹太移民潮。六万到六十万——数字背后是无数巴勒斯坦人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的悲剧。家园成了别人眼里的“应许之地”,而他们自己却成了故土的陌生人。 国际舆论常批评英国“又当又立”,如今急着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更像是一种迟来的表演。负罪感?或许有,但外交从来不讲感情,只讲利益。英国不过是想在道德高地和国际话语权上抢个先手。 看看加沙吧!断壁残垣间还有孩子的哭声,轰炸过后连干净的水都成了奢望。西方世界沉默太久了,直到局势烂到无法收拾才假惺惺表态。英国的“提前”,讽刺得像一场早就写好剧本的政治秀。 国际政治从来现实。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隔天跟进,更像约好的一场合唱。英国站上C位,不代表它真心忏悔,只是它比别国更急于改写自己在历史上的反派角色。 从《贝尔福宣言》到今日的承认,一百多年过去了,巴勒斯坦人等的不是哪个国家的恩赐,而是真正的公正。两国方案不能只活在联合国文件里,它必须落地成边界、成主权、成普通人可以安心生活的每一天。 英国的这次表态,如果能推动更多西方国家正视历史、承担责任,还算有点意义。若只停留在口号层面,就不过是又一张空头支票,轻飘飘的,压不住战火,也抚不平伤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菲律宾最近懵了!国际问题学者高志凯在马尼拉的讲话,可谓振聋发聩:菲律宾千万别动东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