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对BBC表示,世界正在越来越分裂为两个阵营,而韩国正处于前线之中。李在明表示,首尔“显然不愿意看到中国、俄罗斯与朝鲜走得如此接近”,但韩国仍希望“将自身定位在中间”。 李在明对着BBC镜头说的那番话,最近在外交圈溅起不小的水花。他直言世界正朝着两个阵营的方向越走越远,而韩国偏偏站在这道裂痕的最前线。这话听着像句大实话,却也把韩国眼下的尴尬处境扒得明明白白。 他特意提到首尔这边的顾虑——显然不愿意看着中国、俄罗斯和朝鲜走得这么近。三个国家互动多了,韩国心里的弦就绷得越紧,毕竟地缘上挨得太近,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牵动自己的安全神经。 但有意思的是,李在明话锋一转,又说韩国想把自己定位在中间。一边担心周边大国抱团带来的压力,一边又不想彻底倒向某一方,这种左右权衡的心态,几乎写满了韩国这些年的外交选择。 要知道韩国的位置本就特殊,北边是隔著军事分界线的朝鲜,东边是长期有领土争议的日本,西边和南边又紧挨着中国、俄罗斯这两个大国,再加上背后还有美国这个重要盟友。这么多复杂的关系缠在一起,想在中间站稳脚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就拿对美关系来说,韩国这几年跟美国走得很近,不管是军事演习还是科技合作,都透着紧密的绑定。可转头看经济,中国又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三星、现代这些大企业的产业链,有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中国市场。真要是彻底倒向美国那边,自家企业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再说说朝鲜问题。这几年朝鲜的导弹试射频率不低,每次有动作,韩国都得跟着提升警戒级别。李在明担心中俄朝走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怕朝鲜在中俄的支持下,进一步增强军事力量,让韩国的安全压力再上一个台阶。可反过来,韩国又不敢跟中俄把关系闹僵,毕竟真要出了紧急情况,没有这两个邻居的配合,半岛问题根本没法谈。 还有经济层面的现实考量。现在全球供应链都在调整,韩国的半导体、汽车这些支柱产业,既需要美国的技术支持,也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俄罗斯的能源。要是真的选边站,不管倒向哪一边,都可能让自己的产业链出现断档。李在明说想站在中间,本质上也是想保住这份产业优势,不被阵营对抗打乱发展节奏。 但这中间立场哪有那么好拿捏。美国这边不断施压,希望韩国在芯片出口、军事同盟上跟自己保持一致,甚至想把韩国拉进针对中俄的小圈子里。而中俄那边,也在通过经贸合作、外交互动,希望韩国能保持独立判断,别跟着美国的节奏走。夹在中间的韩国,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都得顾及,稍不留意就可能两头不讨好。 之前韩国在芯片出口管制上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一开始在美国的压力下,对中国的芯片设备出口加了限制,可没多久就发现,自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被日本、荷兰的竞争对手抢了不少,后来又不得不悄悄调整政策,尽量减少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这种反复,其实就是中间立场难维持的真实写照。 再看半岛局势,韩国既希望通过对话缓解跟朝鲜的紧张关系,又不敢轻易放松跟美国的军事合作。每次美韩举行联合军演,都会引发朝鲜的强烈反应,进而导致半岛局势升级;可要是不搞军演,美国那边又会不满意,韩国自己也会觉得安全没保障。这种矛盾,让李在明即便喊出想站在中间,也很难在实际行动中做到真正的平衡。 李在明对着BBC说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对外表态,不如说是韩国当下的一种焦虑。看着世界分成阵营,自己身处前线,既怕被卷入冲突,又怕失去发展机会,只能在大国博弈的缝隙里寻找生存空间。可现实是,阵营对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间地带只会越来越窄,韩国想守住这份平衡,未来要面对的挑战只会更多。 毕竟在当下的国际形势里,没有绝对安全的中间立场,只有不断在利益和风险之间找平衡点的艰难选择。李在明心里清楚,韩国要想在前线站稳,光靠喊口号没用,得在大国之间找到真正符合自己利益的那条路,可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恐怕还得在一次次试探中慢慢摸索。
就在刚刚!韩国总统罕见承认了!9月22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路透社专访中抛出
【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