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纽约街头被拦,外交插曲暴露美式待客之道 纽约警察一句“总统先生,道路被封了”,让法国领导人体验了特朗普车队经过时的特殊交通管制。 马克龙下车后与警方交涉的画面迅速在社交媒体传播。视频中,一名警察向马克龙解释:“总统先生,很抱歉,目前道路被临时封锁了,原因是特朗普总统的车队经过。” 马克龙当场拿出手机拨打特朗普电话,半开玩笑地说:“猜猜怎么着,我現在正在街上等着,因为一切都被你的车队堵住了。” 通话气氛看似轻松,但背后折射的外交礼仪缺失却引发热议。 一、协调失灵的外交现场 这起事件发生在联合国大会第80届会议期间,当时马克龙刚在联合国总部发表完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演讲,正准备返回法国驻纽约大使馆。 然而,美国安保系统的协调不足导致两位总统的车队发生“冲突”,最终以马克龙被迫让行告终。 现场视频显示,马克龙在与特朗普通话后,不得不步行30分钟返回法国大使馆。途中他不时停下与路人合影,甚至有一名男子亲吻了他的头部。这场意外的街头漫步虽然亲民,却与一国元首应有的外交礼遇相去甚远。 此事发生在美法两国因巴以问题关系紧张之际。特朗普多次公开反对法国等西方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甚至称马克龙的声明“没有任何分量”。选择在这一敏感时刻发生如此外交插曲,令人玩味。 三、美国利己主义的外交体现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美国外交中利己主义的一贯体现。从阿富汗撤军时的单边决策,到疫情期间坚持接种加强针而非优先帮助发展中国家,美国一再将自身利益置于国际合作之上。 英国学者吉尔·伦德斯塔德曾指出:“美国人传统上视自己为世界上负有特殊使命的一个独特民族,其他国家只有利益,而美国却肩负责任。” 这种“天赋使命意识”使美国在外交中常常表现出单边主义和优越感。 正如德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主任阿什布鲁克所言:“我们又回到了过去的跨大西洋关系,美国人主宰一切。” 即使是亲密盟友,在美国的外交棋局中也往往被视为可牺牲的棋子。 三、国际交往的现实启示 这次事件给所有与美国打交道的国家提了个醒:外国人跟美国人交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美国外交的底层逻辑始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别国不宜一厢情愿地期待特殊友谊。 回顾历史,从特朗普政府“掀翻桌子”到拜登政府“笑里藏刀”,美国外交政策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质没有根本改变。 当美国需要支持时会大谈“多边主义”,但一旦触及核心利益,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美国优先”。这种外交双标,令其盟友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对美关系。 马克龙最终步行抵达法国大使馆,而特朗普车队顺利通过。这个画面恰如当前国际政治的隐喻:美国依然执着于“领导地位”,而其他国家则需寻找自己的道路。 这次街头插曲发生后,马克龙与特朗普通话的氛围被描述为“似乎很轻松”。但微笑背后,美法两国因巴以问题而产生的紧张关系并未消解。外交场合的礼貌性笑容,往往掩盖着深刻的国际政治分歧。
马克龙可能怎么也没想到特朗普的报复来的会如此快吧!法国总统马克龙刚宣布完承认巴
【26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