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一百年后,莫言还会有人读,而路遥可能会没人会记得。”而笔者却觉得:“批评路遥的学者很多,能写出相同水准的,没有!”路遥,这位被誉为柳青以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匠,他的名字与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紧密相连,成功地继承了从赵树理到柳青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并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 路遥对陕北农村及农民生活的描绘,堪称细腻入微,真实可感。他曾深情地袒露了自己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心路历程。他不仅阐述了为何在当代文学界现代主义写作技法盛行的背景下,自己依然选择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的阵地,还详尽地分享了构思故事框架、丰富生活细节的创作过程。为了确保小说中的生活细节真实无误,路遥不惜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他深知,这些细节是小说真实性的基石,是激发读者共鸣的关键,更是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场景氛围、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强大支撑。正是这些生动、具体的细节,让《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陕北农村和农民们的喜怒哀乐。 1949 年 12 月,路遥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幼年的他在农村度过,那里的黄土地、窑洞、朴实的乡亲,构成了他最初的生活底色。七岁那年,因为家庭贫困,路遥被过继给延川县的大伯。这段经历,让他小小年纪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也让他对命运的无常有了深刻的体会。在延川,路遥开始了求学生涯,县城与农村的差异,在他心中埋下了思考的种子。 1973 年,路遥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在大学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知识和思想。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阅读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路遥来到省城的一个文学团体工作,正式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 。 在路遥的文学世界里,高加林与孙少平是两颗璀璨却又风格迥异的明星,他们宛如路遥的分身,承载着作者对城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城市的无限向往 。 高加林,《人生》的主人公,他的形象鲜明而立体。他出生于农村,有着农民的质朴与坚韧,却又怀揣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他努力读书,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走进城市的繁华。当他获得进城工作的机会时,内心的欲望瞬间被点燃 。他抛弃了深爱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选择了能帮助他在城市立足的黄亚平。在他眼中,城市代表着文明、进步和希望,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最终失去了一切,又回到了农村。高加林的挣扎与抉择,是路遥对城乡差距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农村青年在城市梦想破灭后的无奈与痛苦的真实写照 。路遥通过高加林,表达了对农村青年追求城市生活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追求背后的艰辛与代价 。 孙少平,《平凡的世界》中那个坚毅的青年,同样有着对城市的向往。他出身贫寒,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他不甘于在农村度过一生,毅然离开家乡,到城市中闯荡。他做过揽工汉,在建筑工地的烈日下挥洒汗水;后来成为煤矿工人,在黑暗的矿井中挖掘着自己的未来 。他与田晓霞的爱情,更是跨越了城乡的界限,成为他在城市中最温暖的慰藉。尽管生活充满了苦难,但孙少平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在城市的边缘顽强地生存着,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理想的执着。 在路遥的小说里,城市代表着文明、先进、浪漫、复杂、高贵和自信。城市有着繁华的街道、便捷的交通、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先进的科技文化 。人们在城市中追求个性的张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便利。黄亚萍生活在城市,她思想开放,追求时尚,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广阔的视野。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的这些特质,吸引着像高加林、孙少平这样的农村青年,成为他们心中向往的目标 。 而乡村则象征着落后、淳朴、纯洁、卑微和自卑 。农村的生活条件艰苦,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 。刘巧珍生长在农村,她善良、淳朴,有着传统农村女性的美德,但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文化程度不高,视野相对狭窄 。乡村的这种状态,使得农村青年渴望摆脱贫困与落后,去追求城市的生活 。 路遥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事件,将这些二元对立的因子清晰地并置在一起 。在《人生》中,高加林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挣扎与抉择,就是这种对立的典型体现 。高加林在农村时,感受到的是贫困和落后带来的压抑,他渴望走出农村,去追求城市的文明与进步 。 当他有机会进入城市工作时,城市的繁华让他沉醉,他试图融入城市,抛弃了农村的一切 。然而,城市的现实又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卑微和无助,最终他又不得不回到农村 。这种城乡之间的来回切换,展现了高加林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深刻地揭示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对立 。
上海绿捷的道歉信100分,简洁、对仗、押韵,像一首诗,主打一个平平淡淡漫不经心。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