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访华,李在明就出声抱怨,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当地时间22日,李在明在

天天纪闻 2025-09-24 14:45:04

还没访华,李在明就出声抱怨,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当地时间22日,李在明在接受BBC采访时一口气谈起了中、美、俄、朝等多国。   李在明还没踏上来华的行程,先对着BBC开了腔。一通抱怨里全是韩国政坛的老毛病——把自己位置摆得太靠前,总觉得大国博弈得围着韩国的感受转,却忘了自家外交早被美韩同盟捆得死死的,所谓的“平衡”压根就是自欺欺人。   他这通抱怨的逻辑硬伤太扎眼。中方当初明明邀请了韩国出席9.3阅兵,是他自己掂量着美国的脸色不敢来。转头倒对着外媒喊“中俄朝走近让韩国难做”,这心态也太矫情了。   合着只许他在纽约跟美日韩外长凑一块儿,对着台海局势说三道四,不许别人正常往来?这两套标准摆得,把韩国外交的被动处境暴露得明明白白。   李在明说辞里的冷战思维藏都藏不住。他好像觉得各国之间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压根看不见当下的现实悖论——韩国经济得靠中国,安全又得仰仗美国,两条腿根本不是一个方向。   韩国2024年跟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占比超25%,三星的芯片、现代的汽车,大半市场都在中国。这些能扛得起韩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命脉全攥在中国消费者手里。   他自己也说过“客户的制度不重要,能让企业增长才重要”,可真到表态时,还是把美国的脸色看得比真金白银重。   说到对朝核问题的表态,更能看出他的无奈。李在明直接把调子从“要求朝鲜弃核”降到了“呼吁冻结核生产”,表面是让步,实则是认了命。金正恩早早就给中方回电,明说“发展朝中友好是朝鲜的坚定立场”,更别提早就把“拥核”当成国家存亡的选择。   没有中美俄的协调,单靠韩朝俩国根本破不了局。可他偏要在中俄朝正常互动时跳出来抱怨,说白了就是既想借大国力量解决问题,又容不得大国形成协作机制,这“既要又要”的心态,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他对美韩关系的那股“痴心”,更透着股身不由己的妥协。韩国工程师刚被美方拘留遣返没多久,这事儿还没凉透,李在明就硬说“美韩关系能变好”。这哪是外交表态,分明是不敢得罪美国的实在话。   驻韩美军的基地就摆在那儿,美国手里的技术封锁大棒随时能落下,他敢说半个不字吗?更别提美韩还逼着韩国在台海问题上选边站,他嘴上回绝了,转头又派特使团来北京示好,想靠这种“两边贴”的小伎俩找平衡,未免把大国关系想得太简单。   其实李在明不是不懂利害。他竞选时天天提卢泰愚的“北方外交”,说要靠务实合作稳住中国市场。   他也亲眼见过尹锡悦跟中国硬刚的下场——中韩贸易从顺差变成逆差,半导体出口跌得厉害,这亏吃得明明白白。   可真上了台,他还是绕不开驻韩美军的基地,绕不开美国的技术封锁大棒,更绕不开国内保守派的骂声。所谓的“实用外交”,最后只能变成“向美国妥协、向中国示好”的权宜之计。   这困局压根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朝鲜战争后,韩国就被绑进了美国的安全体系,几十年下来,早就养成了“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惯性。就像有人左手抓着饭碗,右手攥着盾牌,可这两只手的主人不是一路人,想不拧巴都难。   其实啊,韩国要想真的摆脱被动,首先得摆正自己的位置。它从来不是大国博弈的“中心节点”,就是个得在缝隙里找饭吃的中等国家。   与其对着BBC抱怨“难做”,不如先想想怎么顶住美国压力,别让三星、现代这些企业被逼着“二选一”。与其幻想着靠美日同盟“壮胆”,不如学学当年的“北方外交”,用真金白银的合作代替阵营对抗。   不然就算来了中国,说再多漂亮话也没用。被美国牵着鼻子,又怕丢了中国市场,这种左右为难的日子,还得接着过。所谓的“外交自主”,终究只是句空话。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