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过去24小时俄军在哈尔科夫、顿涅茨克方向对乌军实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9-24 15:49:36

9月21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过去24小时俄军在哈尔科夫、顿涅茨克方向对乌军实施打击,俄黑海舰队使用高精度武器群击沉2艘乌克兰无人艇,同时俄防空系统击落65架乌军无人机。   战火压根没要停的意思。头一天的硝烟还没散,转天夜里,乌克兰的无人机群就往莫斯科上空扑,结果大多被防空系统拦了下来。   这种你来我往的攻防节奏,现在已经成了俄乌冲突的常态,只不过每天的数字和武器型号在不断更新而已。   黑海这边,俄黑海舰队这次动用的高精度武器群,大概率还是当家花旦"口径"巡航导弹,这种射程能到2000公里的家伙,打击精度能控制在10米以内,对付慢速移动的无人艇简直是降维打击。   不过乌军也学聪明了,现在派出来的无人艇越来越小巧,满载排水量往往不到1吨,还能贴着海面3米内超低空突防,就是想钻雷达盲区的空子。   但俄军显然早有准备,这次击沉的2艘无人艇,据说是刚接近克里米亚沿岸就被盯上了,估计是舰载的"铠甲-M"防空系统立了功,这种海军版的弹炮合一系统,把陆军"铠甲-S1"的绝活搬到了舰上,2门30毫米速射炮每分钟能喷5000发炮弹,再加上12枚近程导弹,形成的火力网连苍蝇都难钻过去。   至于那65架被击落的无人机,这个数字听起来挺吓人,但细究起来就知道乌军现在玩的是"蜂群战术"。英国今年6月宣布本财年要给乌克兰10万架无人机,平均到每天就是270多架,这65架还不到零头。   这些无人机大多是低成本的商用改装机型,单价可能就几千美元,而俄军用来拦截的"铠甲-S1"导弹每枚造价高达50万美元,这简直是用黄金砸蚊子。   不过俄军也有自己的算盘,"铠甲-S1"的火控系统反应时间只有4到6秒,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对付这种蜂群攻击确实高效,而且它的2A38M速射炮用穿甲弹打无人机,成本能比导弹降低一大截,算是在经济性和有效性之间找了个平衡点。   顿涅茨克和哈尔科夫方向的地面打击,俄军现在更倾向于先用"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消耗乌军防空系统,再用重炮覆盖。   这种无人机虽然飞行速度慢,最高也就180公里/小时,但续航能到400公里,带着50公斤炸药专找乌军的弹药库和指挥点。   乌军那边则把英国援助的"弹簧刀"无人机派上了用场,这种折叠起来能揣进背包的小家伙,滞空时间20分钟,发现目标就能直接扎下去,专打俄军的坦克顶部装甲。   莫斯科上空的无人机袭扰虽然没造成大损失,但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价值。乌军选在俄军发布战报的第二天搞动作,明显是想在舆论上扳回一城。   这些无人机大多是从乌克兰北部边境起飞的,航程刚好能到莫斯科郊区,虽然大部分被"铠甲-S1"和"S-400"组成的防空网拦截,但偶尔漏网的几架也能制造不小的恐慌。   有意思的是,俄军现在把"铠甲-S1"部署到了莫斯科周边的高楼顶上,这种原本用于野战伴随防空的装备,现在当起了城市守护神,也算战场环境逼出来的创新。   从这些战场细节能看出,俄乌双方现在都进入了"拼消耗"的阶段。英国承诺的10万架无人机正在陆续交付,乌军相当于有了源源不断的"炮灰",而俄军则靠着庞大的军火库和军工产能,维持着高强度的防空和打击能力。   "铠甲-S1"系统现在不仅能装在轮式和履带车上,还能部署在舰船和固定阵地,这种模块化设计让它成了俄军的"万金油",但再好的装备也架不住天天高强度运转,系统的故障率和弹药消耗都是不小的压力。   乌军的无人艇和无人机虽然技术含量不算顶尖,但胜在数量多、成本低,就像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消耗品,打坏了不心疼。而俄军则需要用昂贵的导弹和精密的防空系统来应对,长期下去经济压力不小。   不过俄军也有自己的优势,"口径"导弹和"铠甲-S1"系统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成熟装备,生产线也在满负荷运转,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是乌军目前还比不了的。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