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先从歼11的设计谈起,歼11是双引擎战机,这个设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安全性。 大家都知道,飞行器如果一个发动机出故障,另一个发动机还可以继续工作,确保飞机的安全飞行。 所以,歼11作为一种“保险型”战机,在执行一些复杂的拦截任务时,能够更有保障。 如果用的是单引擎战机,万一一个发动机出问题,飞机就可能丧失飞行能力,甚至面临坠毁的风险。 歼11的优势不仅仅在安全性上,它的载弹量和续航能力都非常出色,歼11的设计相对简单,使得它在长期执行任务时非常有优势。 如果一架歼11执行拦截任务,飞行时间可以比其他新型战机更长,基本上不需要频繁换机,这样一来,空中战力就能保持更加持久的优势,而对于空军来说,任务完成度高的飞机,无疑是最值得信赖的。 歼11虽然属于老旧机型,但它的“老”并不是短板,它还有着足够的“剩余寿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原本属于老旧机型的飞机被逐渐淘汰,但也有不少经过改装后焕发了新生。 歼11可能在未来会被改装成无人机来继续执行任务,延长它的使用周期。 这种做法,既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又能避免浪费,也许未来我们看到的歼11会成为无人作战平台,进行更加危险的任务。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歼11这么老旧,还能继续“战斗”,是不是代表中国的空军在“节省成本”?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歼11在当前的拦截任务中,能发挥的作用并不比新型战机差,甚至因为其高效的作战模式,可能比高端机型更适合这些任务。 歼16、歼20、歼35这些先进战机虽然有着更强的隐身性能、更加精准的武器系统以及更高的飞行性能,但它们的设计初衷并非为了长期、稳定地执行单一的伴飞任务。 歼16、歼20在战术打击、空中制敌等复杂任务中的表现更为出色,但它们相对较高的操作复杂度和对维护的高要求,导致它们不适合长期停留在空中执行重复性任务。 因此,歼11在这一方面反而比它们更加合适。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先进战机像歼20,飞行员的操作也更为复杂,战机的维护成本也很高。 对于一些长期的、稳定的任务,选择歼11不仅能节省维护成本,还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就像我们开车时,可能会用一些更经济的车来做长时间的通勤,而不选择豪华车,虽然豪华车性能更强,但使用频率高,损耗也大,歼11作为“老将”,它的存在恰恰是空军资源优化的一部分。 歼11的使用,也与空军的战略需求息息相关,在面对一些常规的、低风险的拦截任务时,歼11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它虽然没有最新战机那样高端的雷达系统和武器配置,但在特定的空域执行任务时,它的高可用性和长时间滞空的能力,能有效支撑任务的顺利完成。 歼11的持续服役不仅是基于它的技术优势,更是出于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空军战术的精细部署。 随着新型战机逐步加入,歼11的角色可能会逐渐转向无人机平台,但在它的“黄金时代”,它依然是空军作战中的一颗“定海神针”。 歼11不仅仅是一架飞机,更是空军长时间积累经验、不断调整战术的一个缩影。 歼11的“老”与“新”结合,也许就是中国空军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所做出的最智慧的选择。 毕竟,科技再先进,实战中的“稳”才是王道。
歼35战机的实力强大!海军型的歼35战机,用的是涡扇19,满油9吨。空军型的歼3
【1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