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络上非常热议中国即将推出的K签证!很多网友表示出了担忧的情绪,而且大家不

山河又月明 2025-09-30 10:53:00

这两天网络上非常热议中国即将推出的K签证!很多网友表示出了担忧的情绪,而且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目光锁定在了印度人和黑人这两个群体上。 那么这个字母k签证究竟是什么呢? 从9月29号外交部那场记者会就能看出来,这K签证刚一露头就成了焦点,路透社记者追着问细节,显然是盯着全球人才流动的风向呢。其实这签证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国务院8月14号就发了通知,修改了入境出境管理条例,专门加了这么个K字签证,10月1号就正式开始用,明摆着就是给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开的"快速通道"。 发言人说的"促进中外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合作"这话听着官方,其实背后全是实在的考量,毕竟现在全球抢科技人才跟抢宝贝似的,不拿出点真东西根本吸引不来人。 先把这K签证的底儿说清楚,不是谁想申请就能申请的,门槛卡得挺明白。得是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出来的,学的还得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些STEM专业,至少得有学士学位,要么就是在这些机构里做相关科研、教学工作的青年人才。 这就有意思了,等于先筛了一遍学历和专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靠这个来,跟咱们平时办的旅游签、工作签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比现有的12类普通签证方便多了,不用非得国内有公司或者机构发邀请函,自己符合条件就能申请,入境次数和停留时间也更灵活,说白了就是让真正的科技人才来华少走弯路。 网友盯着印度人和黑人这两个群体也不是没影儿的事,尤其是印度,毕竟全球科技圈里印度籍人才的存在感太强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去年的报告里写着,他们科学工程领域的工作人员里,外国出生的占了19%,其中印度来的就有29%,比咱们中国籍的还多一倍多。 硅谷更是靠着印度工程师撑起来半边天,之前美国把H-1B签证费暴涨到10万美元,加州那边直接炸了锅,一家做AI医疗的初创公司本来想招3个印度算法工程师,一看每人10万的签证费,相当于公司半年研发预算,直接把招聘计划揉成纸团了。这时候中国推出K签证,印度那边关注度高太正常了,等于给那些被美国天价签证拦住的人才指了条新路。 但真不用太担心门槛问题,这签证的筛选机制本身就很严格。拿德国举例,他们四大科研机构里外籍科研人员占了30%,但都是层层筛选来的,不是盲目引进。咱们北京怀柔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现在有2.6万科研人员,里面712名外籍人才,全是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哈·穆鲁这样的顶尖人物或者青年骨干,不是随便来个人就能留下的。K签证本质上是延续了这个思路,只是把青年人才的通道打开了,毕竟科技发展拼的就是年轻人的创造力,等这些人来了,也得符合咱们的科研需求,不是光有签证就能随便留。 再说这事儿早有铺垫,不是突然头脑发热的决定。这几年咱们一直在优化外籍人才政策,2024年一年就发了259.7万份外国人签证,比前一年涨了52.3%,说明人才交流本来就越来越频繁。之前还推了外国人才签证、新版永居"五星卡",连国际学校都建了972所,就是为了让过来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现在加个K签证,等于在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之间补了个缺口,毕竟那些刚毕业的青年科技人才,可能还没拿到能申请高端人才签证的成就,但潜力大,给他们开个便利通道,正好能抢在人才成长起来之前留住。 从全球来看,这也是科技强国的常规操作。美国靠吸引外籍人才维持科技领先,德国能成为第二大科研人员集聚国,都是靠灵活的签证和居留政策。 现在美国自己把H-1B签证搞成了天价,硅谷的工程师们都在往加拿大、新加坡跑,加拿大那边签证审批只要两周,正好接住了这批人才。咱们这时候推出K签证,等于顺势承接了一部分溢出的人才需求,毕竟谁都知道,科技竞争到最后就是人才竞争,少一个顶尖人才,可能就少一个关键技术突破。 而且K签证能做的事儿还不少,持证人进来不光能搞科研、教书,还能创业、做商务交流,等于给了人才更多试错和发展的空间。深圳的招聘猎头都说了,这对那些外国初创公司或者想在中国找工作的留学生特别友好,不用先找好雇主就能进来"试水",合适了再扎根。这种灵活性其实比单纯给福利更管用,毕竟真正的科技人才看重的是发展机会,不是这点签证便利,但便利的政策恰恰能让他们更快看到机会。 网友的担忧其实能理解,但看看实际数据就知道,科技人才的流动从来都是精准筛选的结果。美国吸引了那么多印度科技人才,靠的是硅谷的产业生态和清晰的人才路径,不是盲目放开签证。咱们的K签证也是一个道理,先靠学历、专业把门槛立起来,再靠科研环境和发展机会留住人,那些不符合条件的自然进不来。 再说现在全球科技人才就那么多,印度和非洲的青年科技人才里,真正能达到"知名高校STEM专业毕业"标准的本就不多,能通过申请的更是凤毛麟角,与其担心数量,不如看看这些人能带来的技术交流价值。

0 阅读:0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