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还在世功勋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104岁了!请你稍作停留几

是逸屹呀 2025-09-30 13:35:03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还在世功勋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104岁了!请你稍作停留几秒,为这位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送上一束花,留下一颗爱心,为他说一句“致敬大国脊梁”吧。   在中国航天波澜壮阔的历史里,王希季院士是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104岁高龄的“两弹一星”元勋,是健在的两位功勋里更年长的那一位,他的故事不是一部按部就班的流水账,而是一场关于“算盘”与“卫星”的深刻辩证,讲的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抉择、创造与守望。   真正的远航,有时恰恰始于一次坚决的“返航”,王希季的人生坐标,早在1942年的西南联大就定下了,在战火纷飞的昆明,敌机轰鸣下的教室里,“科学救国”的种子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早早为他的人生设定了家国同构的原点。   这个坐标系,后来在太平洋对岸受到了最直接的考验,一边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送上的终身教职聘书,一条通往顶尖学术殿堂的康庄大道,另一边是1949年后百废待兴、科技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的祖国。   面对这道选择题,王希季的答案没有丝毫犹豫,他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在1950年踏上了那条充满西方阻挠的归国路。   这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一次关键的“逆向变轨”,把个人才华的巨大“势能”毫无保留地注入了国家命运的“动能”之中,那句朴素的“祖国需要我”,就是这次伟大抉择的全部逻辑。   他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一个近乎无解的方程,西方技术封锁,还断言“中国二十年也造不出火箭”,而他们的目标,是从零开始叩开太空的大门,解题的方法,简直就是一门“极限创造”的算术。   在上海那简陋的厂房里,团队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居然是算盘和手摇计算机,他们就是用这些最原始的家当,没日没夜地验算着决定火箭生死的弹道数据,甚至连火箭燃料都得自己亲手调配。   无论是研制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还是攻克返回式卫星的姿态控制、热防护、回收三大核心难题,背后都贯穿着“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冲劲,1960年当那枚火箭拖着尾焰,飞行了关键的8公里,实现“零的突破”时,世界为之震动。   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时,世界看到的,早就不只是一个技术奇迹,更是一个民族用智慧和意志战胜物质匮乏的伟大证明。   时间流逝,但王希季的“轨道”从未偏离。他的影响力也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功勋,化作了一种持续的精神引力,作为健在的元勋,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一个行走的精神图腾。   他的凝望,跨越了漫长的时空,从耄耋之年关注载人航天,到九十高龄心系空间站,再到如今104岁依然追踪着“嫦娥”和“天问”的每一步新进展,他的心跳,始终与中国航天的脉搏同频。   他毕生心血奠基的返回式卫星技术,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铺平了道路,而他那一代人自力更生、严谨务实的开拓精神,已经化为当代航天人奔赴星辰大海的“精神血脉”。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王希季用一辈子践行了这句话,他的人生,就是一场把个人智慧融入民族梦想的伟大远征,至今仍以百岁高龄,静静凝望着他亲手开启的飞天之路,向着更遥远的深空延伸。   以上信息来源于钱江晚报 “两弹一星”元勋104岁王希季院士生日当天,捐资13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

0 阅读:7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