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中情局就立马开始调查氢弹技术泄密事件,20年后,美国人才知道一个从没留过学的国产土专家,吊打了美苏的科学家,研制出中国特有的“于敏构型“氢弹。 于敏1926年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那时候中国刚从战乱中缓过来,他小时候家境一般,但对物理特别上心。从小学开始,他就爱琢磨那些基础的力学问题,初中高中阶段成绩一直拔尖。1944年,他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那年头北大物理系可不是随便进的,他每天泡在课堂和图书馆,专攻核物理方向。毕业后没几年,他就留校读研,1951年直接进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那时候研究所条件简陋,但他一头扎进去,很快就发表了好几篇核物理论文,成为团队里的骨干。 研究所的工作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主要研究原子核结构和反应截面,这些知识后来都派上大用场。1958年左右,他已经是所里中坚力量了,论文里那些推导公式,帮着解决了不少理论难题。1961年,领导找他谈话,让他转入氢弹预研组,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领域,但他二话不说就接了。之前他没接触过氢弹相关,但原子弹的理论基础让他上手快。那几年,他带着轻核理论组,初步探索氢弹原理,写了六十多篇内部报告,全是手算出来的数据和模型。 转眼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下子全国上下都松了口气,但氢弹才是下一个硬仗。于敏的组立刻调整方向,从原子弹的裂变转向氢弹的聚变原理。氢弹的核心是核聚变,得用氘和氚这些材料引发链式反应,但中国那时候电力紧张,提炼氚的设备跟不上,只能靠理论计算。于敏他们三人小组,就用纸笔从头推导三种聚变路径:氘氘、氚氚和氘氚。他算来算去,发现氘氚方案成本最低,还能避开氚的半衰期问题,这一步就定下了中国氢弹的独特路线。 1965年初,上海的一台大型计算机刚用完原子弹模拟,闲下来了。于敏带队赶过去,利用这宝贵资源跑程序。那段时间,他们日夜守着机器,输入初始参数,模拟聚变过程。短短100天,就把氢弹的完整物理设计搞定。美国当年这一步花了五年,苏联也六年多,中国这速度,纯粹是团队拼命加本土创新。于敏提出的方案,从原理到构型一气呵成,用氘化锂做核心材料,不依赖大量氚,既省钱又好维护。1966年底,理论实验验证通过,一切准备就绪。 1967年6月17日的爆炸,当量达到300万吨TNT,相当于原子弹的几百倍。全球震惊,美苏那边更坐不住了。美国情报显示,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两年八个月,这在他们看来不可能,除非有外泄。中情局局长亲自下令,调查组直奔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审问上百名科学家和技术员,查邮件、访同行,甚至追踪所有可疑接触。几个月下来,一无所获,他们开始怀疑内部间谍,但中国路径太独特了,用了本土材料和计算方法,跟美苏的T-U构型完全不一样。 T-U构型是美苏的主流,靠氚聚变威力大,但氚贵,一公斤3000万美元,还得每12.5年换一次,储存维护头疼。中国方案不一样,于敏构型用氘基聚变,自持燃烧更稳,体积小威力足,随时能上阵。美方专家后来分析,这方案经济性强,长期看比T-U划算多了。调查拖了几年,还是没证据,他们只能咽下这口气。直到1988年,美国部分核档案解密,一份报告直指中国氢弹出自北大毕业的无留学背景物理学家主导的设计,美情报机构这才死心,承认这是纯本土突破。 解密后,外界才知道于敏的名字,他之前保密28年。氢弹成功没让他停步,1970年代他继续优化核模型,带着团队攻克第二代武器原理。1980年,他当上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理论所长,负责热核平衡和材料燃烧的研究。那些年,他审阅无数模拟报告,推动方案迭代,确保技术跟上需求。1982年,他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紧接着1985年五一劳动奖章和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全国劳动模范,1989年又一个特等奖,这些奖项层层加码,认可他的持续贡献。 进入1990年代,于敏还在一线指导,1992年继续任职,帮着完善核理论框架。1999年,国家给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奖含金量高,专表彰两弹元勋。201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到手,表彰他氢弹设计的原创性。2018年,改革先锋称号又加一笔。于敏一生低调,专注科研,没多说自己功劳,但他的构型到现在还是全球氢弹的两大主流之一,T-U之外,就数这个最实用。2019年1月16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留下的遗产影响深远。
终于明白歼10C为何不好卖出去了?这是因为不少国家在等待土耳其仿制的歼10C。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