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个未接通的电话上新华社了! 这通误拨的牵挂,连起云南普洱的边境山林和浙江老家的餐桌,藏着戍边女警骆超然最戳心的“双向思念”。 2025年近期的一天,骆超然像往常一样准备巡逻——按规定,民警出发前要把手机留在单位储物柜。她摸出手机想关静音,指尖不小心蹭到拨号键,给远在浙江的母亲拨了过去。等她反应过来,手机已经放进铁皮柜,跟着队友钻进了橡胶林。母亲当时在厨房炒鱼香肉丝,听见手机响没接住,等端着菜出来回拨,听筒里只有“无人接听”的提示音。她放下饭碗,从中午拨到傍晚,桌上的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直到骆超然巡逻结束拿到手机,屏幕上的未接电话已经堆到46个。 普洱市地处云南西南,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86公里,是我国西南边境的“活屏障”。骆超然19岁从浙江参军,后来转改成为移民管理警察,一守就是14年。她的巡逻路线要走5公里山路,穿过齐腰高的杂草,绕过橡胶树的尖刺,有时候还要趟过没膝的小溪——夏天的山林里,蚊子像云一样涌过来,防护服上全是咬痕;冬天的清晨,山雾能裹住人,连队友的背影都看不清。14年里,她参与过100多次边境抓捕:有一次蹲点抓走私犯,她在灌木丛里藏了7个小时,腿麻得站不起来,还是咬着牙扑上去按住嫌疑人;还有一次侦办跨境赌博案,她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翻遍200多份笔录,终于找到关键证据。这些年,她只回过浙江5次,最长的一次是母亲生病住院,她请假10天,刚到家就接到单位电话,连夜买了机票回普洱。 为什么戍边民警的手机里,总藏着“未接电话”的遗憾? ① 戍边工作的“刚性规定”——巡逻、蹲点时不能带手机,怕暴露位置,也怕分心; ② 边境管控的“连轴转”——有时候刚结束抓捕,又要去处理跨境纠纷,连看手机的时间都没有; ③ 民警的“本能选择”——遇到可疑人员,第一反应是冲上去,根本顾不上口袋里的手机。 骆超然的46个未接电话,不是“不孝顺”,是“不敢孝”——她知道,自己多守一天边境,母亲就能多一天安心;她更知道,边境线上的每一步,都踩着国家安全的底线。普洱的边境地区,每年有上千起跨境违法犯罪案件,走私、偷渡、贩毒,每一件都藏着危险。她的队友里,有人被走私犯用刀划伤胳膊,有人在巡逻时摔下山崖摔断肋骨,还有人因为长期熬夜,得了严重的胃病——但他们没一个人退缩。就像骆超然说的:“我不守,总有人要守;我不接电话,总有人要扛下这份‘遗憾’。” 有网友说:“我四十多了每次出去喝酒,70岁的老母亲还是会打电话喊我少喝早回,前几年烦死了,现在不了。”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我们总觉得父母的唠叨是麻烦,直到某一天才懂,那些没打通的电话、没说出口的“早点回”,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就像骆妈妈的46个未接,每一个都在说“我怕你出事”。 我觉得骆超然的眼泪里,藏着最真实的“英雄主义”——不是不怕危险,不是不想回家,是更怕“边境漏了”“国家少了一道墙”。她的手茧子、她的未接电话、她的三等功证书,都是“戍边人”的勋章。而母亲的担心,是普通人的“人间烟火”——我们的岁月静好,就是这样“有人替我们扛下了遗憾”。 你身边有这样“总不接电话”的戍边人吗?他们的“未接”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46个未接通的电话上新华社了! 这通误拨的牵挂,连起云南普洱的边境山林和浙江老
社会小一
2025-09-30 20:04:40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