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超爱“独”—— 独到周末能窝两天不出门, 连外卖都选“放门口”。 直到去年冬天发烧烧到起不来床, 我才突然懂了:“独”得太彻底, 其实是给自己砌了道“孤立的墙”。 那天我攥着39度的体温计, 想喝口热水都没力气烧。 翻遍微信通讯录,居然想不起该叫谁帮忙—— 平时嫌“应付人情麻烦”的我, 早把朋友都推到“不常联系”列表里了。 最后还是对门阿姨听见我咳得厉害, 端着姜糖水敲门:“我听你家没动静,怕你出事。” 以前总觉得“独”是清醒,是不随波逐流, 直到喝着阿姨的姜糖水,我才反应过来: 人哪能活成一座孤岛啊? 那些跟朋友吃火锅时的“废话”, 同事帮着带早餐的小举动, 其实都是“人情的小硬币”—— 你平时不攒点,遇事哪能掏出来用? 上周跟楼下包子阿姨学调馅, 她跟我说“放点糖提鲜,包子会更软”, 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做的包子有多“死性”—— 不是我不会做,是我从来没愿意跟人聊这些“没用的小事”。 现在我算想通了: 独处是给自己“充电”,但“独来独往”是“断了电源”。 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连窗外飘着的桂花香都闻不到, 还谈什么“生活的甜”? 你们有没有过“突然发现自己独得太狠”的瞬间? 比如想分享好玩的事却找不到人, 或者搬重物时才想起“怎么没个搭把手的”? 评论区跟我聊聊, 我先去给对门阿姨送刚蒸的糖馅包子—— 她教我的秘方,得让她尝尝~
太嚣张了!5月6日湖南长沙,一女子和朋友点了6百多的外卖,要求外卖员放到酒店前台
【4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