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德国工业巨头倒下了! 据《图片报》报道,拥有120年历史和300多项专利的机械工程巨头、针织大圆机生产的全球领导者Mayer&;Cie在德国宣布破产! Mayer&Cie的倒下,绝非偶然。 早在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升级时,它的全球供应链就已出现裂痕。 作为依赖国际市场的设备制造商,原材料进口、成品出口的双向受阻,让生产计划多次被迫调整。 而俄乌冲突的长期化,更是给了它致命一击。 过去数十年,欧盟的制造业一直依赖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Mayer&Cie的热处理车间、动力系统,每年的能源成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这条稳定的供应线。 冲突爆发后,天然气价格飙升数倍,企业每个月的能源支出就比之前多了近百万欧元。 与此同时,物流成本也跟着上涨,从欧洲到亚洲的货运费用翻倍,原本盈利的订单变得无利可图,连续半年的月月亏损,让企业账户上的流动资金逐渐见底。 近年来,纺织行业开始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客户需要的是能对接数字管理系统、能耗更低的新型设备。Mayer&Cie虽然有专利积累,但在新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足,推出的新款设备在智能化程度上落后于亚洲竞争对手。 客户订单逐渐流失,企业试图通过降价维持市场份额,却陷入了“降价—利润减少—研发投入更少”的恶性循环。 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继续运营下去就是“用自己的资金填补亏损的窟窿”,与其让员工跟着担惊受怕,不如选择破产清算,这是权衡之下最负责任的决定。 在汽车行业,同样的压力正在蔓延。博世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最近宣布计划到2030年在全球裁员1.3万人,这相当于其总员工数的3%。 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博世的订单量在持续下滑。 汽车制造商们面临着需求疲软的问题,消费者对新车的购买意愿降低,尤其是电动汽车,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转型方向,却因为电池成本高、充电设施不完善,销量没能达到预期。 博世为研发电池管理系统投入的数十亿欧元,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只能通过裁员削减开支。 不止博世,德国汽车行业的整条产业链都在收缩。 大陆集团关闭了位于德国北部的一家传感器工厂,舍弗勒集团削减了轴承生产线的员工,采埃孚则暂停了部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项目。 大众汽车作为德国汽车业的龙头,更是直接暂停了两家电动汽车工厂的生产。 不是因为产能过剩,而是因为零部件供应不稳定,加上市场需求不足,生产出来的车辆可能积压在仓库。 从数据上看,德国汽车行业的危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过去两年,整个行业累计裁员约5.5万人,而按照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到2030年,这个拥有70多万从业人员的行业,还会再失去数万个岗位。 这样的产业困境,正不断影响着德国的整体经济。 德国经济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萎缩,今年虽然预计能有0.2%的增长,但主要依靠服务业拉动,制造业依旧在收缩。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德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是斯洛伐克、捷克等中东欧国家的两倍多,加上高昂的能源价格,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将工厂迁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就表示,他们正在匈牙利考察建厂,那里的能源价格只有德国的一半,劳动力成本也更低,能让企业重新获得竞争力。 对德国经济来说,如何保住这些支撑了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让制造业重新找回竞争力,已经成了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又一家德国工业巨头倒下了! 据《图片报》报道,拥有120年历史和300多项专利的
一叶知大事
2025-10-01 18:45:08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