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票反对老杜临时释放! 10月1日,参议院投票呼吁ICC让老杜居家软禁,洪智维洛斯、巴姆·阿基诺、邦义利兰3位反对,24位参议员中,也只有这3票反对! 菲律宾参议院以21:3的压倒性票数通过决议,要求国际刑事法院(ICC)对前总统杜特尔特采取居家软禁措施。 在美军重返苏比克湾、中国海警加大巡逻力度的背景下,菲律宾政坛这场"倒杜"行动,牵动着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神经。 表面看,这是菲律宾履行国际司法义务的常规操作。但细究投票阵营,支持派以亲美议员为主,而反对派清一色是杜特尔特政治遗产的捍卫者。这种阵营划分,暴露出菲律宾外交路线之争的白热化。 更关键的是时机选择。决议通过次日,美国防长奥斯汀即将访问马尼拉,讨论《加强防务合作协议》(EDCA)新增基地事宜。这种时间上的默契,很难用巧合解释。 杜特尔特面临的反人类罪指控,源于其任内的禁毒战争。但美菲军事合作者更关注的是他任内的对华政策:暂停美菲联合巡航、叫停油气共同开发谈判、拒绝美军使用更多军事基地。 这些政策正在被逐步逆转,小马科斯政府已向美军新开放4个军事基地,其中3个面向南海。杜特尔特若被软禁,将极大削弱菲国内亲华势力的话语权。 五角大楼2025年《印太战略报告》明确将菲律宾列为"第一岛链关键支点"。美国急需菲律宾配合其"太平洋威慑倡议",而杜特尔特案成为测试马尼拉忠诚度的试金石。 更实际的是军事准入,美军需要菲律宾基地部署"堤丰"导弹系统,该系统射程覆盖南海争议岛礁。杜特尔特派的失势,为美军部署扫清政治障碍。 中国外交部表态"反对干涉内政",但行动更为务实。南海舰队近期与菲律宾海军举行非正式沟通,海警船在仁爱礁附近采取"柔性执法"。这种既保持压力又留有余地的做法,体现战略定力。 更深远的是经济杠杆,中国是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香蕉、菠萝出口的70%依赖中国市场。这种经济相互依存,使菲不敢完全倒向美国。 洪智维洛斯代表左翼阵营,担忧美军重返引发地区军备竞赛;巴姆·阿基诺延续家族传统,主张平衡外交;邦义利兰则代表棉兰老岛势力,担心激化南部矛盾。这三张反对票,折射出菲律宾政治的多元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军方的沉默,菲律宾武装总参谋长布劳纳未对此表态,这种暧昧反映军方在中美间的平衡术。 ICC主要西方国家主导,但此次介入菲律宾事务别有深意。该法院检察官卡里姆·汗曾调查美军在阿富汗罪行,但此次专注杜特尔特案,选择性司法痕迹明显。 更值得玩味的是,ICC正在调查以色列战争罪,美国对此强烈反对。这种"区别对待",暴露国际司法的政治化倾向。 越南、马来西亚密切关注此事,若菲律宾彻底倒向美国,可能迫使这些国家选边站。特别是越南,其与中国的油气开发谈判正处关键阶段。 更直接的是执法冲突,中国海警船与菲补给船的摩擦频率,可能随着美菲军事合作深化而上升。这种摩擦存在误判风险。 中国在菲基础设施投资超300亿美元,涉及铁路、电网等关键领域,这些项目若因政治动荡延期,将影响菲律宾民生。这种经济与安全的捆绑,是中国的软实力筹码。 日本因素也不容忽视,日本对菲投资集中在军事相关产业,如港口升级、海岸监控系统。这种投资具有明显安全意图。 对比2012年黄岩岛事件,当时菲律宾单方面挑衅导致孤立无援。现在小马科斯政府更注重构建国际联盟,但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可能重蹈历史覆辙。 不同的是军力对比,中国海军现有舰艇数量是2012年的三倍,南海岛礁防御体系完善。这种实力变化,使菲律宾的冒险成本大增。 11月APEC峰会期间美菲可能签署新防务协议,12月菲律宾将进行军事演习,明年1月南海季风期结束可能迎来新的执法冲突。这三个时间点将检验决议的实际影响。 特别要关注俄罗斯动向,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支持菲律宾独立外交,俄菲军事合作可能在西方压力下逆势提升。 杜特尔特居家软禁的议题,本质是菲律宾国家道路的选择。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小国的生存之道在于平衡而非选边。 正如菲律宾国父所言:"真正的独立不是依附强者,而是保持选择的自由。"这场投票引发的政治地震,最终考验的是菲律宾领导层的战略智慧。
难怪特朗普对华不断让步,他要140万美军准备好,对真正敌人动手最近,美国政坛和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