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仰天狂笑说了10个字,暗示孔明的最后结局。诸葛亮出山时,认

友绿聊历史 2025-10-03 17:46:43

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仰天狂笑说了10个字,暗示孔明的最后结局。诸葛亮出山时,认可他能力的水镜先生却仰天狂笑说了十个字“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话可谓是正巧对应了孔明的最后结局泪洒五丈原,还是没能带领蜀地统一天下。那么,水镜先生到底是为什么说出这番话?   要知道,作为推荐诸葛亮的指引,水镜先生发出前后矛盾的言论肯定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理由,难不成他真的预见到了诸葛亮的未来?   不得不说,对比来说,水镜先生将视野放在了整体局势上,诸葛亮隐居草庐,等待明主,虽然名声在外,但当时没多少人愿意凭借虚名来算真才实学,更别说孔明的年龄有些小。   对比曹操那边的荀彧等人,肯定是资历不足,而再往东吴去看,孙权那边也是谋士众多,就只有刘备,根基浅薄,正巧缺乏人才,见到孔明,自然会极其看重。   至少孔明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掌握大权,事实也确实如此,刘备在获得孔明助力后,立马就将其拜为军师,如果诸葛亮投靠其他势力,万万没有这样的升职速度,甚至还可能被压制。   因此,这是水镜先生说他得其主的原因,但正如他后面强调的未得其时一样,诸葛亮选择跟随刘备,就注定是一段艰难的道路,因为刘备缺乏基础,且仁义是助力也是枷锁。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只要踏错一步,就很难有回头路,反倒是曹操跟孙权,失败了大不了重头再来,他们的基业足够前期的挥霍,这就让诸葛亮的谋略显得束手束脚。   因为往往要考虑到保障问题,诸葛亮满腔抱负都只能在稳定危局后才能落实,问题是蜀地内部空虚,诸葛亮的成就上限不出意外就摆在那里,能够数次北征其实已经出乎意料。   更别说要逆天而行,挽救蜀地颓势了,所以水镜先生感慨诸葛亮遇到了明主,是因为刘备很快就会重用他,而叹息他未逢其时,则是遗憾孔明才华不能尽数显现,大概率不能完成梦想。   事实也确实如此,诸葛亮写下出师表,已经言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向,最后六出祁山也只能在五丈原遗憾而死,归根结底,还是吃了基础条件不足的亏,不过换种角度理解就不同。   就如同前文所说,如果诸葛亮前往其他势力,很难获得重用,且丧失刘备这个仁义之君,诸葛亮能否心甘情愿也说不定,到最后可能更早就迎来悲剧,所以说选择分为两个方面。   水镜先生能够看到这些风险,自然也能看得到其中的收益,所以才希望诸葛亮能够进入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将书中的学问用到实地上,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卧龙先生。   如果说诸葛亮没有这份遗憾而终,他的形象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更别说身处其他势力产生的影响了,因此,诸葛亮大概率自己也知道这个选择的困难,但还是毅然决然的做出了选择。   参考资料:《三国志》《襄阳记》

0 阅读:77

评论列表

莫忘

莫忘

3
2025-10-03 20:34

古代人最看中名,其余都不重要,当时诸葛亮投靠曹操是最优解,可他投靠曹操最多也就当个太守,一辈子默默无闻,投靠刘备就不一样了,一下子成为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如果刘备成功了他就出名了,没成功大不了一死,反正都是默默无闻,不如博一把[抠鼻]

友绿聊历史

友绿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