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大度有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日本的侵略就很典型。明朝末年,日本倭寇在东南沿海横行,抢劫、杀人、绑架,简直就是明朝沿海百姓的噩梦。 明朝政府当时的应对方式是派遣一些将领和海防部队去应付,但大部分时间都是点到为止。 强调“和为贵”,希望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解决问题,不想全面开战,毕竟明朝自身内部还有更大的麻烦,农民起义、宦官干政、财政紧张。 结果呢,日本看着中国表面上不动声色,以为打一下不会出大问题,侵扰的频率自然就高了。 到了清朝,日本的态度更加明目张胆。19世纪中叶,列强环伺,中国内忧外患不断,而日本刚刚明治维新,迅速现代化,盯上了东亚市场和资源。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对朝鲜半岛虎视眈眈,而清政府依然抱着“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心态。派个使者、谈个判,或者动用有限海军和北洋舰队应付,甚至最后谈判妥协。 表面上是为了避免战争,但日本从中看到了机会,认为清政府胆小、软弱,侵略的胆子就更大了。 结果一场甲午战争,清政府全军覆没,赔款割地,日本直接被“授予”东亚新兴霸主的地位。是不是大度太明显了?清政府的大度其实给了日本肆无忌惮的空间。 再往近代看,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一步步侵蚀中国东北、占领山西、河北,几乎就是“有求必应”,中国当时的回应往往是局部抵抗、外交斡旋,或者动员有限的军力示警。 日本不断试探底线,中国却总是选择拖、谈、忍。结果呢,日本侵略的节奏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大。日本看中国有忍耐力,就放大了侵略野心,最后逼得整个中华民族陷入全面战争。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中国的忍让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出于战略考虑,尤其是历代统治者面对外患时,内部问题往往比外部威胁更让他们头疼。 财政紧张、军队不够现代化、地方割据严重,统统让统治者宁可忍一忍,也不想全力开战。 问题是,日本和其他侵略者不是中国人,他们不会考虑你的内政困难,他们只看结果,你敢打吗?你能打吗?你打得痛不痛?在这种情况下,大度在对方眼里,就是软弱,就是可欺。 所以,中国的大度从历史上来看,根本没有换来真正的和平。和平不是凭仁义得来的,而是要靠实力和清醒的战略,让对手明白冒犯的代价。 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可靠的防线,没有明确的战略姿态,再高尚的仁义都没用。日本侵略中国,不是因为中国仁慈,而是因为中国让了步,给了机会,示弱的空间太大。 看看那些真正维护国家尊严的时刻,都是靠实力和明确的战略让对方知道代价。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拼死抵抗,哪怕损失惨重,也让日本知道,中国不是好欺负的。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被动忍让换来的都是更大的威胁,而每一次坚决抵抗、强硬回应,至少让侵略者有所顾忌。 这就是大度和实力之间的区别,大度如果没有实力作支撑,就是自我伤害;实力支撑下的大度,则是战略智慧。 所以说,日本敢屡次侵略中国,背后不是他们多么聪明,而是中国太大度。不是善良,而是战略和能力的差距。 大度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没有实力支撑,任何大度都可能被误解、被利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面对挑衅,如果你没有能力让对手明白代价,再多的忍让都是自找麻烦。 历史教给我们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靠善心或仁义换来的。和平只能靠实力和清醒的判断维持。你要让潜在的侵略者知道,如果冒犯你,会付出高昂代价。 这种和平才是真正的稳定,才不会被误解成软弱。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大度,一方面显示了仁义和政治手腕,但另一方面,也给日本留下了可以踩踏的空间,这是历史的残酷现实。 日本的胆大,绝不是天生的冒失,而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屡次的大度和忍让。每一次“忍一忍”,都让日本误判了中国的底线;每一次妥协,都被当成软弱信号。和平的代价不是仁义,而是实力。 真正的大度,是建立在足够的实力和明确战略基础上的,而没有实力支撑的所谓“大度”,最终只会招来更多侵略。 想要别人尊重你,不是喊口号,不是装善良,而是让对方清楚地知道,碰你会付出沉重代价。历史教给我们的这一点,任何时代都适用。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东亚视域下的日本史与中日关系史
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
当永安
2025-10-03 23:46:15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