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带你了解清代海鲜图鉴《海错图》!
🦑如果我说300年前的清代海鲜图鉴是这样?(图2)你会有何想法呢?
其实,它们均为来自杭州聂璜之手,明末“实证主义思潮”兴起,清代西方博物志引入,再加上当时对知识分子的打压,文人转而开始研究一些现实的植物、动物。
而聂璜,既是画家,也是商人,还是海洋生物爱好者,在河北、天津、浙江、福建旅居、经商期间,他经常看到一个生物,就要画下来,参考古书,询问渔民。
🦑这一画便是几十年,最终呈现出拥有233幅图画、371种生物的《海错图》,其中错是繁多复杂的意思,每幅图均配有产地、习性、特征、传说、甚至怎么做才健康、好吃的说明,堪称中国第一本海洋百科全书。
该书共有四册,第一册多为鱼类(图3)第二册以鲨鱼为主(图4)第三册记录了海禽、海龟等(图5)以上均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第四册则多为虾蟹、贝类,收录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中,有80%的生物都能找到对应,比如不同蟹壳的斑点(图6)不同虾类的色泽(图7)不同贝类的纹路(图8)不同鸟类的羽翼(图9)
他曾写过在福建菜市场目睹到“翅与尾齐”的文鳐鱼(图10)在黄海、东海一代见闻过数尺长嘴的锯鲨,也曾描绘过鲟虎鱼猎蟹,海市蜃楼、蚌生珍珠等名场面(图11)
🦑许多画风清奇的生物都出自于此,虽有姓名,但多为道听途说,像鳄鱼是根据越南人口述所画,长得像科莫多巨蜥。
鲸鱼被叫做“井鱼”,传闻它一喷水,渔民们就用桶来接,可以饮用。
玳瑁是长着鹦鹉脑袋的龟,不仅能消化玻璃,甲片还能解毒(图12)
海鳝外形赤红无鳞片,但全身都是油,据说很难吃。
另外还有海马、海豚、海獭,都让人一看一个不吱声(图13)
🦑这里也记录了一些“脑洞大开”,类似鲨鱼可以变成老虎,麻雀可以变成花蛤,鹿鱼可以变成鹿,䖳鱼可以变成鸥(图14)
人鱼像一个秃头男子,背上长着红色鱼鳍,长寿章鱼如寿星模样,两只触角做跌坐状,海和尚有着龟身人头,行船人遇见会有不测,鬼头章鱼也是人形,浑身长刺,还能长鸣(图15)
雍正四年,《海错图》被太监苏培盛寻得献入皇宫,成为了乾隆的心头好,除了不停盖章,他还号召重新修补,并收录在《石渠宝笈续编》中,后来的嘉庆、宣统皇帝也很喜爱这本书,可见在清朝海禁时,人们对于大海的幻想从未中断。
而《海错图》,便是这段探索史中的璀璨坐标。
阅读:0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