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总请不动机关人? 国庆假期一到,不少人忙着组同学局,可每次清点人数,总会发现:那些在机关、事业单位上班的老同学,十有八九会找理由推脱。有人背后嘀咕,“不就是考上个铁饭碗吗,至于这么清高?”其实真不是他们“飘了”,而是体制内的身份,让他们对这种聚会多了太多顾虑。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隐忧,是怕踩“违规红线”。之前网上流传的“公职人员需规避的20类饭局”里,明确把大规模同学会、老乡聚归为“高风险场景”——这类聚会容易形成小圈子,还可能被人借题发挥。现在监管严格,万一有人借着聚会用公款结账,或是在酒桌上聊起“托关系、走门路”的事,哪怕自己没参与,只要在场,被举报了都得说不清。就像河南一位在街道办工作的朋友说的:“我们穿这身‘制服’,吃顿饭都得掂量,万一影响了单位形象,轻则挨批评,重则受处分,犯不着冒这险。” 其次是怕被“求帮忙”,陷入两难。在普通人眼里,只要在机关上班,手里就一定有“权力”,哪怕只是个管档案的普通科员,也会被觉得“能办事”。聚会上难免有人端着酒杯凑过来:“老同学,我家孩子想进公立学校,你能不能搭个线?”“我亲戚开工厂,环评手续卡住了,你帮着问问?”答应吧,是违规用权;不答应吧,立马就会被说“忘本”“发达了就不认人”。山东一位在住建局工作的同学吐槽:“去了要么当‘工具人’被围着求办事,要么被嘲笑‘混了这么多年还是小科员’,左右都不自在,不如干脆不去。” 第三个顾虑,是怕被“带跑偏”毁前途。同学聚会人多手杂,各行各业的人都有,难免有几个沾染了“江湖气”的——酒过三巡,可能会起哄“去KTV再闹会儿”,甚至提议“找个私人会所放松放松”。要是架不住劝跟着去了,万一正巧遇上检查,或是被人拍了照片传到网上,哪怕没做违规的事,“公职人员出入娱乐场所”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仕途亮起红灯。河北一位在纪委工作的朋友说得实在:“我们这行最忌讳‘瓜田李下’,本来能安安稳稳干到退休,要是因为一场聚会栽了跟头,这辈子都毁了,太不值。” 还有个更隐蔽的担忧,是怕掉进“套路”。现在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专盯着公职人员“下套”——聚会时故意灌酒,趁人不清醒拍些模糊的合影,或是用“介绍项目、送特产”的名义套近乎,等拿到“把柄”,再反过来要挟办事。贵州一位在信访局工作的同学就经历过:“之前有个同学聚会,有人偷偷录我喝酒的视频,后来找我帮忙办违规的事,说‘不帮就把视频发单位群’,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参加大规模聚会了。” 最后一点,是怕“引火上身”。聚会难免要喝酒,可体制内有不少“禁酒令”:工作日全天不能喝,公共场合不能喝,哪怕是周末,也得保证“随时能到岗”。要是喝多了失态,或是聚会中有人吵架、打架,哪怕自己只是劝架的,只要身份是公职人员,被人拍下来发到网上,就可能被放大解读。湖北一位在民政局工作的朋友总结:“人际交往说到底是利益互换,可我们这行,最忌讳和‘利益’绑得太近。一场聚会而已,没必要拿自己的工作和名声去赌。” 其实仔细想想,机关里的人不是不想念老同学,只是他们的身份,让他们不得不“谨慎”。真正的同学情,从不是靠几十人的大聚会维系的——那些高中时一起泡图书馆、大学时一起吃泡面的铁哥们,哪怕一年只聚一两次,找个小饭馆,不用聊工作,不用讲排场,只说些“当年你抄我作业被老师抓”的糗事,反而更自在。就像江西一位在审计局工作的同学说的:“我只跟最熟的五六个人小聚,大家都知道彼此的难处,从不提工作上的事,这样才叫同学。” 你身边有没有在机关上班的同学?他们会参加大规模同学聚会吗?
同学聚会总请不动机关人? 国庆假期一到,不少人忙着组同学局,可每次清点人数,总
气象传播者
2025-10-04 14:19:55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