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害怕了,特朗普的副手万斯表示,如果中国大陆收回台湾,美国将会面临经济萧条,台

蒙图信众 2025-10-04 14:29:38

美国害怕了,特朗普的副手万斯表示,如果中国大陆收回台湾,美国将会面临经济萧条,台湾需要爱国者导弹。 信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华夏经纬网》 小小的芯片,如今已成为一面复杂的棱镜,清晰地折射出美国对台战略深层的内在矛盾。 当特朗普的副手万斯将台海局势与美国“经济萧条”直接挂钩时,这背后,是一个昔日霸主面对自身依赖性、产业空心化和全球格局变化时的失焦与挣扎。 而通过芯片的“三重镜像”,我们可以窥见美国如何将芯片异化为政治人质、追逐工业海市蜃楼,并最终因误判其战略价值而陷入被动。 万斯反复强调,美国超过九成的高端芯片依赖台湾,任何中断都可能引发工厂倒闭、股市崩盘的灾难。 这种“经济末日”的叙事,与其推销“爱国者”导弹的议程紧密捆绑,实质是将经济焦虑武器化,为军事和政治目的服务。 这种做法充满了矛盾。一方面,美国军方在2023年仍向台积电下达50亿美元的巨额订单,深化着这种依赖;另一方面,政客们又在公开场合疾呼“去风险”。 这种左右互搏的操作,连美国商会都看不下去,直斥其为从“战略模糊”滑向“战略混乱”。 其根本在于,华盛顿试图将一个复杂的主权问题,简化为一个易于煽动的供应链安全故事,从而在国际舞台上混淆视听。 面对日益加深的依赖焦虑,美国开出的核心药方——“制造业回流”,正演变为一座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工业海市蜃楼”。 拜登政府的《芯片法案》掷出527亿美元的巨额补贴,意图重振本土制造业,但政治雄心在严酷的产业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标志性项目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困境便是明证:成本失控飙升至500亿美元,工期延宕三年,一线美国工人甚至抱怨建厂“比登月还难”。 失败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短板:美国不仅面临熟练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甚至连部分关键的制造原材料都需从亚洲进口,产业生态早已空心化。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将战略重心过度押注于控制台湾芯片产能,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战略短视。 它高估了这张“王牌”的长期有效性,同时低估了全球技术格局的演变速度。所谓“台湾芯片垄断论”的地基正在被侵蚀。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的半导体进口额已下降11%,芯片自给率稳步越过30%的门槛。中芯国际的7纳米技术突破、长江存储在固态硬盘市场的崛起,都标志着系统性的突围正在发生。 美国的封锁政策,在客观上反而成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催化剂”。 况且,如今面对美国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台积电等企业也不再是毫无怨言。毕竟每一次针对中国,他们就会相应的利润大跳水 面对美国拟对进口芯片加征关税的计划,台积电直接致函美商务部提出强硬抗议,明确警告此举将冲击其 1650 亿美元的亚利桑那州投资计划,甚至暗示可能放缓建厂进度。 信中强调其投资为美国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且供应链材料与设备在美国缺乏替代品,直指关税政策与美国半导体本地化目标相悖,展现出对自身产业价值的清晰认知与维权底气。 在美方提出 “用补贴换股份” 的设想时,台积电同样表现出拒绝姿态。知情人士透露,企业高管已初步商议若美方强制要求入股,将选择退还补贴。 即便在台当局加码对美妥协的背景下,芯片企业仍保持战略清醒。台积电虽应美方要求扩大在美投资,但通过明确投资与政策豁免的挂钩关系,将自身诉求转化为对美谈判的筹码。 最终,美国既无法摆脱对现有全球化体系的依赖,又无力在短期内靠自身重建一个平行的产业帝国,更无法阻止一个多极化的技术世界加速到来。 万斯等人的焦虑,其根源并非对台湾“安全”的真正关切,而是对一个由芯片维系的、正在加速失控的旧霸权时代的深深恐惧。当

0 阅读:0
蒙图信众

蒙图信众

蒙图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