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国防宣布 10月5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说,他们在4日深夜到5日凌晨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击,用无人机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专门打击了乌克兰的军工企业和为这些企业提供能源的燃气设施。 大家得清楚,俄军这次出手的逻辑很直接——掐断乌克兰的战争“造血能力”。军工企业是前线装备、弹药的“生产车间”,而燃气设施就是给这个车间供能的“发动机”,两者绑在一起打,本质上就是釜底抽薪。 要知道,根据2025年初的公开信息,乌克兰本土军工企业经过两年多的重建,已能满足前线约三分之一的常规弹药需求,剩下的虽依赖外援,但本土产能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它能否持续跟俄军进行消耗战。 可这里面藏着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燃气设施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军事目标”。乌克兰能源部门曾多次指出,境内大量燃气管线存在军民两用属性,既服务于军工生产,也保障着普通居民区的供暖和生活用气。 2023年冬季俄军对能源设施的集中打击后,乌克兰多个州出现大面积停气,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下属的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这种无视平民安危、可能波及民用设施的攻击行为,已涉嫌违反国际人道法及《日内瓦公约》中保护民用基础设施的相关条款 。 从当前战局来看,俄军这步棋也带着明显的针对性。最近一个月,乌克兰在东部顿巴斯和南部赫尔松方向的反攻虽进展缓慢,但一直在通过小股部队袭扰和装备消耗战牵制俄军。 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无人机的组合,是俄军当前常用的打击手段——不过“匕首”的突防神话早已被打破,乌克兰装备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对其拦截成功率已多次得到实证,2024年以来公开记录的拦截率常达到80%以上,只是无人机仍能凭借数量优势精准定位小型设施,降低俄军自身损失。 但不管军事上的算盘打得有多精,战争的代价最终还是会落到普通人身上。乌克兰军工企业的工人要靠工厂吃饭,周边居民要靠燃气过冬,一旦设施被毁,生产停摆、民生受影响都是必然结果。 这场冲突里,没有谁能真正置身事外,所谓的“军事目标”,从来都和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紧紧绑在一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乌克兰这下危险了,大概率俄罗斯会动用核武来解决乌克兰,因为不用核武不行了,核武的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