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

地缘历史 2025-10-06 10:47:33

1937年,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就轻地说自己未经请示就抽了日军大佐才能抽的烟。而陈赓旅长表示:“没啥,打赢了,我照样记你大功!”   1937年秋天,山西战局正乱得紧。   日军一路从正太线打过来,眼看娘子关要守不住,八路军调兵遣将,准备在日军侧后动刀子。   那时候,386旅旅长陈赓正愁怎么在七亘村布一场伏击。   结果还没来得及部署完,772团副团长王近山就自己动了手。   这事啊,说大不大,说小也真不小。   打仗没请示,擅自开火,按纪律讲就是抗命。但问题是,王近山这一仗,打得漂亮!   那天是1937年10月26号,七亘村这地方,道路窄、两边是沟和高土坎,天生就是打埋伏的好地方。   王近山带着3营和一部分特务连,提前赶到。   悄悄猫在两侧草丛和土坎后,子弹上膛,眼睛不眨地等着。   上午九点多,日军的辎重队伍像条蜈蚣一样,从测鱼镇方向慢吞吞地爬过来。   前头带路的是一小股警戒兵,王近山没动——他知道,真正的油水在后头。   等到那批骡马、弹药、罐头、香烟、地图全都进了火网,王近山一声令下,伏击开始!   机枪一咬牙,步兵一冲锋,整个山沟像炸开了锅。   从九点打到十一点,日军几百人被打得七零八落,骡马吓得四处乱跑,八路军缴获了一大堆东西。   王近山打赢了,可一转头,他却低着头跑去找陈赓旅长请罪。   “旅长,我有事向你报告。”   “说。”   王近山从包里掏出两根香烟,说:“缴获的。听说这烟只有日军大佐才抽得上。”   陈赓看着他,愣了两秒,笑出了声:“你小子,打了胜仗,还想用两根烟糊弄过去?”   王近山挠挠头,半真半假地说:“我没请示就抽了敌人的烟,该罚。”   “罚啥啊!”陈赓一挥手,语气不重,却透着底气:“打赢了,我照样记你大功!”   这事传出去,部队里炸了锅。   有人说王近山胆子真肥,也有人说他有眼力见儿,但更多的是佩服,那是真正能打仗的人。   可你要以为这事就这么完了,那你就太小看战争了。   三天后,也就是10月28号,七亘村又热闹了。   原因很简单,刘伯承算准了:日军急着补给,一定还得从老路走。   按常理讲,同一地方刚吃了亏,敌人肯定换地儿,但刘伯承偏不信这个邪。   这次,王近山又上了。   部队悄悄回到七亘村,位置往西挪了一点,火力配置更周密,连雨天路滑都考虑进去了。   上午十一点,日军再来。这回警惕性高了不少,前头放了骑兵,还边走边勘察火力点。   可王近山等得住。等敌人主力一进圈子,还是那一招,重机枪一响,步兵一冲,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这一仗没第一次那么顺,敌人拼死反扑,八路军也有二十来人伤亡。   但总体上,还是打赢了。   两次七亘村伏击,打死打伤日军四百来人,缴获物资不计其数,光骡马就有三百多匹。   而王近山,成了这两仗的第一指挥官。   可这人打完仗不吭声,还是那副拿香烟请罪的模样。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请示就打?他只说了一句话:   “战机一晃就没了,我不打,敌人就走了。”   这就是王近山。不是头脑一热冲上去的莽夫,也不是一心邀功的投机分子。   他看得准、想得明、动得快,敢扛事,也愿担责。   你要说他违反纪律吧,确实。但你要说他错了,谁都说不出口。   因为这两仗,不光稳住了八路军的阵脚。   还让国民党第三军上千人从包围中逃了出来,娘子关的局势也因此缓了几天。   更重要的,是士气。   当时的中国军队,普遍怕日军。可王近山这一仗打完,部队不少人开始信了:   “小鬼子不是打不得。”   而陈赓,也不是个死抱条条框框的领导。   他知道纪律是用来约束人的,但更是为了打胜仗。   王近山没请示就打,但他打赢了,打出了气势,也打出了机会。   所以那两根香烟,非但没成“罚款”,反倒成了嘉奖的象征。   一战成名的,不只是王近山,还有七亘村,也有整个386旅的血性。   几十年后,有人回忆那场仗,说王近山那时候像头豹子。   潜伏时安静到几乎没呼吸,一开打就咬住不松口。   可你要真问他自己,他可能只会笑笑,说:   “我就是看见敌人来了,不打,心里不痛快。”   这就是战争的另一面:不是每次都有命令,不是每次都照本宣科。   但真正的胜利,一定来自前线最敢出手的人。   王近山,就是那样的一把刀。 信息来源:中国侨网——打上刘伯承“烙印”的王近山

0 阅读:36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0

用户10xxx00

2
2025-10-06 11:51

云龙兄 干得漂亮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