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人士在纠正“反共”立场!她说:过去国民党反共,是认为国民党比共产党好,但事实证明:打仗也打不过共产党,治国理政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许历农上将的话,说穿了岛内许多人不敢说的真相。国民党当年常宣传“国民党比共产党好”,可随着两岸实力差距拉开,这句话早就站不住脚。 今天回头看,别说“好不好”的比较,光是经济规模、治理能力、国际影响力,大陆已经把台湾甩出几条街。就算是一些铁杆“台独”分子,也不得不承认——想独立,绝对办不到。 这种反差最让有过亲身经历的老一辈感触深刻。他们年轻时是敌对氛围,如今眼睁睁看到大陆的腾飞,台湾的停滞,心里的对比最清楚。那种“从对抗到交流”的心路转变,本身就是一段现实版的历史教材。 台湾经济的起点不低,甚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算领先。但数据不会骗人。1994年时,台湾GDP还能占到大陆的45%,到2024年呢?只剩4.2%。这已经不是差距,而是鸿沟。 大陆这些年基础设施、科技领域突飞猛进。高铁、5G、芯片研发,都在世界领先;AI、量子科技更是新兴战场。而台湾呢?电力供应不足,产业空心化严重。半导体虽然看似强大,可高度依赖大陆市场,又被美国的“芯片法案”掣肘。结果制造业PMI长期收缩,风险一天天累积。 台湾很多年轻人心里明白:再这样下去,岛内经济的竞争力只会继续下滑。问题是,民进党当局偏偏在经济上依赖大陆,政治上却死死对抗,这不就是“拿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吗? 三、民进党对抗政策:口号震天响,账本都写给美国 更让人无语的是民进党当局的操作。口口声声说要“自立自强”,结果6108亿元新台币的防务预算,大头全进了美国军火商的口袋。台湾年轻人失业率超过12%,房价高得离谱,连结婚生子都成了奢望,但他们却要为“反共”买单,替美国军工复合体送钱。这一幕,台湾老百姓能不心寒吗? 社会撕裂也是肉眼可见的。教育上搞“去中国化”,想割裂文化,结果适得其反。越是去中国化,越是激起很多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毕竟你再怎么编教材,台湾人看新闻、刷短视频、做生意,都是和大陆息息相关。现实比口号有力量多了。 于是岛内“反共共识”正在松动。越来越多人认清,真正要过好日子,靠的不是喊口号,而是减少对抗、增加合作。 其实,岛内工商界早就发出呼声:松绑两岸交流,推动经济合作。这股务实的力量,正在慢慢压过意识形态的喧嚣。因为企业家最清楚,市场在哪,机会在哪。大陆市场庞大、技术发展快,合作才是出路。 大陆也没停下脚步。始终强调和平统一的方向,给台湾民众提供“同等待遇”,让台湾青年参与到AI、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中。很多岛内年轻人到大陆打拼后才发现,这边的机会和舞台,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慢慢地,意识形态的隔阂也就被现实打破。 许历农“不再反共”的公开信,不只是一个老将的个人态度,而是岛内心态转变的缩影。越来越多民意显示,台湾人希望交流、希望和平,不想被政客绑架着走向对抗。统一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不是禁忌,而是趋势。 “反共”曾经是台湾的政治标签,可历史证明,口号挡不住现实的洪流。大陆发展到今天的体量和实力,不是谁一句“反共”就能否认的。台湾要真正给年轻人一个未来,不是靠军购和口号,而是靠融入、靠合作。 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两岸融合发展,不仅是大陆的战略,也是台湾能走出去的唯一现实出路。那些敢于承认现实、愿意务实交流的人,才是真正有远见的人。毕竟,喊口号能当饭吃吗?不能。能让年轻人安居乐业吗?更不能。能带来发展机遇吗?当然不能。 真正能做到这些的,是两岸携手,少一点敌意,多一点合作。说到底,台湾未来要走的路,答案早已写在现实里了。 信息:93岁台湾退役将领发公开信:“不再反共”望两岸尽快统一 环球网
台陆委会前副主委赵建民撰文警告赖清德:在中美变局下,台湾战略调整刻不容缓。他认为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