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瑞典教授在谈到中国科技时,露出满脸不屑。时任清华副校长的施一

不负赋墨尘 2025-10-06 21:43:35

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瑞典教授在谈到中国科技时,露出满脸不屑。时任清华副校长的施一公迅速回怼:“至少我们的航天科技比你们强!”谁知瑞典教授更加不屑一顾的说:“如果瑞典有中国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我们能把500个人送上月球,并且安全返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14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的一次年度学术会议上,发生了一件后来被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小插曲。   那次会议聚集了全球很多顶尖科学家,大家聊到各国科技发展时,一位瑞典教授提到中国时,带着几分轻蔑,说中国科技看起来热闹,但真正的原创力和硬核突破还是差老牌强国一大截。尤其在航天领域,他觉得中国只是砸钱,成就谈不上领先。   这话一出,现场议论声不少。当时还在担任清华副校长的施一公站了出来,直接回应:中国的航天科技早就不止是跟跑,神舟飞船已经多次载人上天,空间站也在建设,瑞典连独立发射载人飞船的经历都没有。   本来以为对方会收敛,没想到那位教授又甩下一句:“如果瑞典有中国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我们能把500个人送上月球再安全带回来。”这句话带着明显的讽刺,但也隐含一个观点:钱是关键,中国靠的是大投入。   施一公没有被激怒,他继续摆事实,说中国嫦娥工程完成了全球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在航天史上就是里程碑。   相比西方国家当年的登月,中国的探月项目完全是新路线。而且中国已经在推进2030年前载人登月计划。   说到这里,对方已经没有回应,气氛倒是被带动了,很多学者开始认真讨论起中国的科技进展。   这个小插曲之所以流传开来,不只是因为施一公回怼得干脆,更重要的是它戳中了一个当时的现实:中国经济实力确实强了,但在不少人眼里,中国科技更多是“砸钱换成果”,原创突破还没建立起足够的信心。   其实,施一公敢在国际场合“硬刚”,靠的是真功夫。中国的航天成就这十几年确实扎扎实实。   从1956年钱学森回国开始,中国才真正踏上航天之路。几十年里,从导弹到卫星,从长征系列火箭到神舟飞船,中国硬是一点点追了上来。   不过,话说回来,那位瑞典教授的话也并非全无道理。他强调的一个点是:中国投入巨大,但在原创性研究和基础科学上还不够强。事实也确实如此。   中国科技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模式,大多是“追赶型”。凭借大规模投入和工程能力,可以迅速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真正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潮流的原创突破,还相对有限。尤其在物理、材料、数学这些硬核基础学科上,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氛围还有不少短板。   施一公本人其实很清楚这一点,因为他自己就是在国际顶尖科研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施一公出生在河南,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去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士,后来又在普林斯顿大学做教授。他专攻结构生物学,解析过多种重要蛋白质结构,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很大,甚至入选过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样的履历,让他在美国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学术位置。但2007年,他做了一个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辞去美国的职位,全职回国加入清华。   他的理由很简单: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有机会能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他最想做的,就是帮助中国培养出更多一流的科研人才。   所以当2014年会议上出现那种场景,他才会反应那么强烈。因为他明白,单靠“怼”并不能改变偏见,真正能改变国际印象的,还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实打实提升。   也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施一公在2015年辞掉了清华副校长的职位,投入到一件更大的事情上——筹办西湖大学。   在公开场合,施一公多次强调:未来科技的突破,核心都离不开物理。比如核聚变如果能实现,就能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反物质引擎一旦实现,人类就能进行星际飞行;量子计算机成熟后,人工智能能力可能被彻底改写。   换句话说,物理是现代科技的底层逻辑。但现实却有点尴尬:在中国,中学生对物理普遍有畏惧情绪。高考里物理是最拉分的科目,不少学生为了避免“天坑”,干脆绕开物理和化学,这直接影响了物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储备。   实际上,今天我们常说的“卡脖子”问题,核心几乎都和基础科学挂钩。比如芯片,本质上就是物理和材料问题;高端装备制造,需要力学、热学和精密工程;新能源、电池和储能,背后依赖化学和物理的突破。   大国重器,航母、火箭、导弹、无人机,没有一个能绕开物理学的规律。可以说,基础科学不牢,科技大厦就盖不稳。   其实,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很直接:在科技竞争中,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真本事。施一公在国际会议上的回怼,赢得的是一时的掌声,但他之后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科研教育的改革,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信源:海峡新干线官方账号

0 阅读:118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