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莎输给王曼昱的原因找到了!她遭遇了一个新难题,邱贻可需认真钻研了。 孙颖莎以2:4的比分负于王曼昱,6局的比分为12:10、7:11、9:11、5:11、11:8、2:11。 观看比赛的球迷不难发现,从第二局王曼昱改变发球方式后,孙颖莎极为不适应,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咱先说说孙颖莎和邱贻可这对师徒的过往——自从2022年邱贻可开始带孙颖莎,这两年可是帮她闯过不少难关。去年世乒赛女单决赛,孙颖莎能赢王曼昱,邱贻可赛前针对性练的“正手快撕斜线”功不可没;就连平时训练,邱贻可都盯着她的反手弱点抠细节,有时候一个动作能让她重复练上百次。可这次比赛,偏偏在最基础的“接发球”上栽了跟头,这事儿真不是孙颖莎不够拼,而是对手的新招刚好戳中了她的“应变盲区”。 王曼昱这次改的发球,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冷门路数,而是把之前少用的“侧旋短球”加了进来——发球时手腕突然加力,球落台后会往侧边拐,还带着点下沉。孙颖莎平时接王曼昱的发球,习惯了往中路挡,可这次球一拐,要么擦着球台边儿下网,要么回球太高,直接给了王曼昱扣杀的机会。第三局有个球特别明显,孙颖莎接发球时身子都扑出去了,还是没碰到球,她站在原地擦汗时,眉头皱得紧紧的,那股子着急劲儿,屏幕前的球迷都跟着揪心。 其实邱贻可在暂停时也看出来问题了,对着孙颖莎比划着手势,嘴里不停说“压拍!压拍!”,可效果并不明显。为啥?因为这种“侧旋短球”王曼昱之前很少用,邱贻可团队赛前分析时,重点放在了王曼昱的反手进攻上,没把这种“隐藏发球”当成重点。孙颖莎平时训练里,练的多是应对长球、高吊球的套路,面对突然变招的短球,反应就慢了半拍——不是她接不好,是脑子里还没形成“条件反射”,等想明白怎么接,球已经落地了。 有老球迷翻出去年俩人的比赛录像,那时候孙颖莎接发球多稳啊,王曼昱发十个球,她能稳稳回过去八个,还能借机反打。可这次不一样,从第二局开始,孙颖莎接发球的失误率一下飙到了三成,越失误越紧张,越紧张越不敢出手,最后一局只拿2分,多少也受了前面接发球不顺的影响。这哪儿是实力不如人?是“准备跟不上变化”,邱贻可之前帮她补的“进攻短板”够强了,可这次漏了“应变能力”这块拼图。 说到底,孙颖莎的新难题,也是邱贻可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不是说要放弃之前的进攻优势,而是得在训练里多加点“突发情况”——比如让陪练突然改发球、故意打乱节奏,帮孙颖莎练出“不管对手怎么变,我都能接得住”的底气。毕竟到了顶尖选手的较量,比的不光是技术,还有“应对意外的能力”。这次输球不是坏事,刚好把“应变盲区”暴露出来,早发现早解决,总比到了大赛上栽跟头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孙颖莎输给王曼昱的原因找到了!她遭遇了一个新难题,邱贻可需认真钻研了。 孙颖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07 07:36:17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