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胜文说:各位不要忘掉,中国大陆目前为止是台湾第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很少人会跟贸易伙伴打! 连胜文这话一出口,不少关注两岸关系的人都点头认同。毕竟两岸之间那些往来的货物、拧在一起的产业链,还有一起打拼出来的市场机遇,早把两边的发展绑得严严实实,这些不是空口说说,而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数字和现实,实实在在构成了和平发展的根基。 先看看最直观的贸易数据,2024 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的贸易额突破了 2300 亿美元,占台湾全年外贸总额的 34% 还多,光顺差就有 800 多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台湾每赚 3 块钱外贸收入,就有 1 块来自大陆市场;台湾一年的财政收入里,差不多有六分之一跟对大陆贸易相关。 就拿半导体来说,台湾的台积电、联电每年要给大陆的华为、小米等企业供应上万亿新台币的芯片,要是没了大陆这个大客户,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产能至少要空出三成,多少工程师和工厂工人可能要面临失业。 除了数字,更实在的是两岸产业链的深度绑定。在东莞的电子厂里,台湾企业生产的主板,配上大陆工厂造的显示屏和电池,组装成手机后再卖到全球;在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台湾的研发团队和大陆的生产基地合作,一款新药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时间能缩短一半。 还有农业领域,台湾的水果种植技术传到福建漳州后,当地种出的芭乐、莲雾不仅在大陆热销,还通过跨境电商卖回台湾,形成了 “技术共享、市场互通” 的循环。 去年福建从台湾进口的农产品超过 12 亿美元,同时也有近 8 亿美元的大陆农产品卖到台湾,两边老百姓的菜篮子早就连在了一起。 台湾的中小企业更是离不开大陆市场。高雄有家做自行车零部件的工厂,十年前差点倒闭,后来把生产线搬到广东惠州,现在每年给大陆的共享单车企业供货,年产值翻了十倍,还在大陆开了十多家门店。 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台北的纺织厂、台中的机械加工厂、台南的食品厂,要么把工厂设到大陆,要么把产品卖到大陆,大陆市场就像 “定心丸”,让这些企业能安稳发展。 根据台湾工业总会的数据,在大陆发展的台湾企业超过 12 万家,直接带动了台湾近 300 万人的就业,要是两岸贸易出了问题,这些家庭的生计都会受影响,还有那些流动的 “机遇”,让两岸年轻人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 在厦门的两岸青年创业基地里,台湾的设计师和大陆的程序员一起开发文创 APP,把台湾的插画风格和大陆的互联网技术结合,上线半年就有了百万用户;在上海的跨境电商平台上,台湾主播和大陆团队合作直播带货,把台湾的高山茶、凤梨酥卖到大陆各地,单场直播销售额能突破千万元。 这些年轻人一起打拼的场景,比任何口号都更能说明两岸合作的价值 —— 大家一起赚钱、一起成长,谁愿意跟 “伙伴” 闹矛盾呢? 再看看全球的情况,没有哪个经济体会轻易跟自己的最大贸易伙伴对抗。美国和加拿大是近邻,也是彼此的最大贸易伙伴,就算有摩擦也不会轻易断了贸易往来;德国和法国是欧盟的核心,贸易额占彼此外贸的四分之一,合作才是常态。 两岸这么近的距离,这么深的贸易联系,更没有理由走向对抗。连胜文说的 “很少人会跟贸易伙伴打”,其实就是在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合作能共赢,对抗只会两败俱伤。 现在两岸贸易还在往更深的方向走,大陆对台湾的水果、水产品开通了快速通关通道,台湾的企业也能更方便地参与大陆的 “一带一路” 项目。 去年台湾的阳明海运和大陆的中远海运合作,一起开辟了新的远洋航线,把两岸的货物更快地运到东南亚和欧洲。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比任何说辞都更有力量,也让和平发展的根基越来越稳。 说到底,两岸贸易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工厂的机器声、一个个家庭的笑声、一个个年轻人的梦想。那些流动的货物、联动的产业链、共享的机遇,早就把两岸绑成了 “命运共同体”。 连胜文的发言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回归常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忽略利益现实的空谈,终会被现实打脸。 台湾的繁荣离不开大陆市场,这个道理,该用脑子想,而不是用拳头砸。 信源:台海时刻
还是石齐平眼光锐利,石齐平表示,美国对于交易台湾已经起心动念!10月7日,石齐平
【13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