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同样是晚会 为什么九三晚会能出圈,但中秋晚会让人没有想看的欲望? 九三晚会是一群真正会演戏的人,没有抠图演技,台词过硬,吐字跟打印出来似的,情绪还一点不飘。真演到观众心里了。 而中秋晚会唱个歌还得对口型,靠后期修音,经不起观众真正的凝视,观众喜欢哪一个晚会,真是一目了然。 你记不记得九三晚会上那段《觉醒年代》片段复现?何冰站在台上演李大钊,没有华丽的灯光,就一束追光打在他身上,他念“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时,声音里带着颤音却字字铿锵,手攥着拳头的力度,连台下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份热血。有网友扒出后台花絮,何冰为了这三分钟的台词,提前一周把原文抄了十遍,还特意去查了当年李大钊演讲的录音,模仿他的语气节奏,连呼吸的间隔都反复调整——这种对内容的敬畏,哪是随便应付能比的? 再看中秋晚会这边,有个流量歌手唱古风歌,镜头扫到他时,嘴型和歌词差了半拍,弹幕里瞬间炸了“这对口型也太不走心了”。更尴尬的是,后期修音把他的声音修得像电子音,连“月”字的尾音都飘得没了调子,有音乐博主把原音和修音版对比,调侃“这修音师是把‘自然’二字从字典里抠掉了吧”。其实这歌手之前在音乐节上真唱过,虽然有瑕疵但至少真诚,可到了中秋晚会,偏偏选了最省事的对口型,观众能不失望吗? 九三晚会的“出圈”,从来不是靠炒作。有个老戏骨在晚会上演一段抗战时期的家书朗诵,读到“娘,我可能回不去了”时,眼角的泪没忍住掉下来,没有刻意擦,就任由它挂在脸上。这段没有提前彩排过,是演员真正代入角色后的自然反应,结果这段视频在抖音上刷了几百万赞,有观众评论“我爷爷看这段时,偷偷抹了眼泪,说这才是我们经历过的感情”。反观中秋晚会,很多节目都像走流程,歌手站在华丽的舞台上,动作表情都是设计好的,连微笑的角度都像是对着镜子练过无数次,可就是少了点能打动人的“真”。 还有个细节特别明显:九三晚会的舞台特别简单,大多是实景搭建,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演员的服装也贴合角色,不会为了好看穿得不符合时代;可中秋晚会恨不得把所有高科技都堆上去,LED屏循环播放月亮特效,歌手的衣服镶满水钻,结果反而盖过了内容本身。有观众说“看中秋晚会像看一场华丽的广告,看完啥也记不住;看九三晚会像听长辈讲了个好故事,走心又难忘”。 其实观众哪是挑晚会的“排场”,是挑“诚意”。九三晚会的团队知道,观众要的是能共情的内容、能信服的实力;而有些中秋晚会的策划,总觉得靠流量、靠特效就能留住人,却忘了最基本的——尊重观众的审美,拿出真本事。就像有人说的“对口型的歌声再完美,也不如跑调的真唱有温度;设计好的表情再精致,也不如自然的眼泪有力量”,这层窗户纸捅破了才明白:晚会能不能出圈,从来不是看有多华丽,是看有没有真正把心放在内容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终于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同样是晚会 为什么九三晚会能出圈,但中秋晚会让人没有想看的
锦云祥瑞
2025-10-08 00:12:49
0
阅读:63
用户11xxx89
商演水平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