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宋时轮在饭店吃饭,无意间听到了老板的名字,他手猛地一抖,放下筷子对服务员说:“快带我去见她!” 宋时轮的革命生涯从学生运动起步,逐步转向军事指挥。他在黄埔军校接受系统训练,毕业后直接参与武装斗争。井冈山时期,他负责后勤保障,保障了部队的补给线。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让他学会了灵活机动战术。长征中,他指挥部队应对堵截,减少了不必要损失。抗日战场上,他组织冀东暴动,扩大了根据地规模。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他第九兵团的突击作用,直接影响了战局走向。上海解放后,他转入地方工作,处理城市治安事务。 1950年2月,宋时轮到上海公干,进入锦江饭店用餐。当时他身居淞沪警备区司令员职务,负责城市管理事务。饭店内有食客闲聊店主经历,有人提到这位女老板单身闯荡上海滩,开出规模不小的餐饮场所。另有人说她与青帮头目有往来,常接待各界人士。宋时轮听了这些,对她的能力表示认可,认为一个女人能在复杂环境中立足,实属不易。谈话继续,有人问起老板姓名,对方答是董竹君,早年嫁四川督军夏之时,后因关系不和来到上海。听到董竹君名字,宋时轮手部一颤,放下餐具,叫服务员确认。服务员点头后,他要求立即见她。服务员领他到办公室,两人相认。董竹君忆起二十一年前的事,宋时轮表达感激,认为当年援助让他渡过难关。 1929年,宋时轮从广州国民党监狱释放,腿部旧伤复发,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他拖着伤体抵达上海,寻求联络点。街头偶遇旧友李堂萼,李堂萼因自身被特务监视,拒绝收留。但他写信介绍宋时轮去找法租界董老板,说她讲义气会帮忙。宋时轮拿着信,按地址找到董竹君的西菜馆。董竹君读信后,安排他住下,请医生治疗伤口。期间她提供食宿,还托人打听红军下落。伤势好转后,她给出八块大洋作为路费,让他继续北上。这些援助让宋时轮及时重归组织,避免了更大风险。事后他一直想报恩,但战事频仍,无缘再见。 宋时轮在办公室讲述这些年经历,从鄂豫皖根据地到淮海战场,一路指挥作战。董竹君分享创业过程,从小店到锦江的扩展,中间经历工厂被炸等挫折。两人谈到上海解放前后变化,宋时轮提到部队进城纪律。董竹君说起饭店转型接待新客人。谈话中,宋时轮强调当年援助的意义,认为没有那份帮助,他难有后来的军事贡献。董竹君视之为寻常举动,换谁都会伸把手。相认过程拉近了距离,让旧识重温往事。宋时轮离开时,约定保持联系。这次偶遇源于一个名字,却串起两人的人生轨迹。 董竹君的援助在1929年上海乱局中显得尤为关键。那年国民党白色恐怖加剧,许多革命者流亡四方。宋时轮出狱后身无分文,伤病缠身,上海作为租界城市,既是藏身地也是险地。李堂萼的信件成为桥梁,董竹君的西菜馆提供庇护。她不问来历,直接行动,体现了商人的实用义气。治疗期间,她协调资源,确保宋时轮尽快恢复。打听消息涉及风险,她通过熟人网络获取情报。给路费时,她选择实打实的银洋,便于流通。这些步骤让宋时轮安全脱离险境,重投革命。事隔多年,宋时轮的反应显示恩情的分量。 1950年的相遇发生在锦江饭店扩张期。董竹君已从纱管厂转向餐饮主业,饭店成为上海标志。宋时轮公干之余选此地用餐,纯属巧合。闲聊内容反映了店主的社会影响,她与杜月笙黄金荣等人的交往,帮助化解开业麻烦。宋时轮初听店主事迹时保持平静,直到名字出现才动容。这反映了记忆的触发机制,一个细节能唤醒长久积累的感激。确认后他的行动迅速,显示军人作风。办公室会面简短却深刻,两人交换近况,奠定后续基础。这样的重逢在历史中不多见,却真实记录了个人恩义。 相认后,宋时轮从战场带回一把日本军刀,赠给董竹君作为谢礼。这把刀源于东北战役缴获,象征抗战胜利。他还利用职务便利,帮助董竹君获得政治认可,通过民主人士审查,确认她的进步身份。锦江饭店转为接待外宾场所,董竹君参与工商联工作,继续经营餐饮事业。两人保持书信往来,宋时轮寄茶叶,她回赠火腿制品。节日时互致问候,情谊渐深。宋时轮调离上海后,仍抽空探访。董竹君晚年移居北京,接受国家照顾。 宋时轮199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遗体覆盖党旗安葬。董竹君活到1997年,98岁高龄因病离世,葬礼低调从简。他们的故事流传于党史和商界轶闻,体现了乱世中互助的精神。恩情链条从1929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跨越半个世纪。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