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河南出土了一块唐代墓志,墓主人是隋末瓦岗军领袖李密,这块墓志记载的内容,跟很多人在评书和电视剧里看到的故事有不少出入。[作揖] 李密的家世相当显赫,他的曾祖父李弼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蒲山郡公,李家属于赵郡李氏,在当时是顶级门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货真价实的贵族出身。 年轻时李密按照世家子弟的惯例进宫当差,他的职务是千牛备身,相当于隋炀帝杨广的贴身侍卫,但杨广看人很准觉得这小子眼神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就把他调离了身边。 离开宫廷后李密并没有消沉,他专心研读兵法,尤其喜欢看汉书·项羽传,有一次隋朝重臣杨素见到他,两人聊得很投机年龄差距很大却成了朋友,通过杨素李密又认识了杨素的儿子杨玄感。 大业九年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李密看准时机劝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确实起兵了但他没听李密的几条关键建议,最后兵败被杀,李密只好逃走辗转投奔了瓦岗寨。 说到瓦岗寨,很多评书里讲程咬金当过皇帝,实际上瓦岗寨真正做大,是在李密加入之后,他帮寨主翟让整顿队伍扩充实力,很快就声名远播,后来众人推举李密当头领,翟让也同意让位。 李密当上瓦岗寨首领后,给自己定了个称号叫魏公,还改了年号叫永平,他写了篇檄,列举隋炀帝的各种罪状,这篇文章传遍天下,很多地方的起义军都受到鼓舞。 那时候瓦岗军人才确实多,秦琼、程咬金、徐世勣这些后来在唐朝出名的将领,当时都在李密手下,瓦岗军的实力在各路起义军里算是最强的。 但瓦岗寨内部出了问题,翟让虽然把位置让出来了,但他手下有些人不甘心,有传言说翟让想夺回权力,李密听到消息后,在一次宴会上动手杀了翟让。 这件事让很多瓦岗军的老人心里不舒服,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但人心开始散了,军队的凝聚力不如从前,这对后来的战事影响很大。 瓦岗军接下来的主要对手是王世充,双方打了很多仗,开始时李密占上风,几次都把王世充打得很惨,但在最关键的一战中李密输了,而且输得很彻底。 败得走投无路的李密,只能带着剩下的人马投奔唐朝,唐高祖李渊表面上对他很客气,封他为邢国公,但实际给的官职是光禄卿,这个职务主要管皇宫的饮食。 李密心里肯定不好受,他原本是一方诸侯,现在却要管皇帝吃什么喝什么,这个落差对任何一个有野心的人来说都难以接受。 没过多久李密又想反叛,但李渊早有防备,派大将盛彦师设伏,李密在山谷里中了埋伏被杀,这个结局跟他崇拜的项羽有点像,都是在绝境中兵败身死。 李渊虽然杀了李密,但为了显示宽宏大量,还是按照礼仪安葬了他,还给他立了墓志铭,这块墓志铭在地下埋了一千多年,直到1974年才被发现。 墓志上记载的内容,基本符合正史的记录,李密的出身、经历、官职、战绩,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些记载跟评书、电视剧里的很多情节对不上。 比如评书里常说的玉玺换萧妃,正史和墓志里根本没这回事,李密跟萧皇后也没什么交集,这些都是后人编出来的故事,程咬金当三年皇帝更是纯属虚构,瓦岗寨的首领一直是李密。 从墓志的规格看,李渊确实对李密以礼相待,墓志用的是青石,刻工精细文字规整,虽然李密最后反叛了但李渊还是给了他应有的体面。 这块墓志的发现,给研究隋末唐初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很多以前只能从史书上看到的记载,现在有了出土文物的佐证,这对历史研究来说很有价值。 这块墓志也有意思,它让我们知道很多流传已久的故事,其实跟真实历史有很大差距,评书、电视剧好看是好看但不能当真,想了解真实的历史还得看正史和文物。 乱世出英雄,但能笑到最后的往往不是最聪明或最能打的那个,做人做事有时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李密的智商够高但情商不够最终还是栽了。
1974年,河南出土了一块唐代墓志,墓主人是隋末瓦岗军领袖李密,这块墓志记载的内
小史善始善终
2025-10-08 11:49:35
0
阅读:0